“统种统养”探路共富新模式
来源:包融媒   2025-08-25

“统种统养”探路共富新模式



在达茂旗广袤的土地上,连片规模化农田与现代化的智慧牧场交相辉映,呈现一派生机,在这里,“统种共富”与“统养共富”这把金钥匙为农牧民增收、草原生态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所谓“统种(养)共富”模式,就是村民将土地、牲畜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给集体统一经营,集体通过提供统一农资购买、统一机械化作业/技术服务、统一田间管理/养殖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稳定增收。记者近日走访达茂旗,实地了解其在“统种统养”共富路上的成功实践。

种植户马来锁在田间观察作物长势。

01
统种共富: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资源变资产

“村民当了甩手掌柜,根本上解决了土地谁来种的问题,明年我们还要继续进行这个土地托管项目。”站在温都不令上苏记村整合一新的田埂上,种植户马来锁的言语中透着踏实与期待,在他身后,全程托管的玉米田正孕育着今秋丰收的希望。

面对村里老人占常住人口大半、种地存在诸多困难的现实,该村将全村50户、264人的土地实施土地全程托管项目,将90余亩旱地改造为水浇地,并与原有的740亩土地连片整合,形成规模化种植。这不仅大幅提高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带动了下苏记村300亩土地主动加入,使托管总面积达到1300亩。

“对我们老人很好,不用自己操心,交给他们很放心。对今年抱很大期望,一定有个好丰收。”马来锁和记者细数着参与项目后种植户将有哪些收益。据悉,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项目,入股后,村民不仅可以从合作社稳定获得土地产出的玉米颗粒和青储饲料,还能参与年底分红,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实现土地和劳动力的双重增收。

为确保产量和品质,合作社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统一选用优良玉米和向日葵品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统一开展精细化的田间管理。通过科学种植,力争在今年秋收时,玉米粒和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02
统养共富:智慧链接产销 禁牧不减收

“智慧牧场”里统一管理的羊茁壮成长。

一着妙棋,全盘皆活。在达茂旗的另一端,内蒙古牧莱格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智慧牧场”正描绘着“统养共富”的新篇章。牧场配备了先进的监控系统和电子耳标追溯体系。电子耳标实时监测每只羊的健康状况和生长数据,驻场兽医据此精准调整养殖方案。这套系统贯穿养殖到屠宰加工全程。通过扫一扫产品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清晰了解羊肉的“前世今生”,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品质保障。

据内蒙古牧莱格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常小波介绍,牧场2024年启动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首批出栏3000多头,目前出栏8000多头,随着二期扩建工程的推进,预计年出栏量将达到约1.6万头。

“我们作为中转站,就是给农牧民搭建一座桥梁。”常小波告诉记者,牧场70%的羔羊来自希拉穆仁镇和乌克忽洞镇及周边地区,依托达茂旗推行的“统养共富”模式,公司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采购关系,对扩繁场及养殖户羔羊高于市场价进行回收,进行统一供料、供药以及技术指导,确保肉质能达到草原放牧羊的标准后再进行加工销售。该模式推广后,可解决草原过牧、农牧民养殖投入高等问题,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也可以稳定公司供应链。“我们最终想达到的模式是,公司把智慧牧场建好,提供羊苗,村民承包棚圈进行养殖,牧场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饲料配方和防疫管理,达到出栏标准后统一回收。”常小波说。

“统种统养”新模式

“一开始我也是观望状态,不放心别人养,现在人家利润空间越来越大了,必须得跟着人家这个模式走。”乌克忽洞镇牧民郎喜平是“统养共富”的直接受益者。“以前都是中间商贩过来收,价格压得特别低。现在给牧场直接供货,没有中间差价,他们比市场价给得高!”郎喜平兴奋地算着账,“草料统一购买,养殖成本降低了,哪个阶段该打疫苗、饲料怎么配比都不用操心,全程有人负责,一头羊比以前多赚好几十元。”从最初的观望到如今的坚定跟随,郎喜平的经历印证了模式的吸引力。

据市农牧局改革与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魏强介绍,目前全市共有5个旗县区、9个乡镇、45个村开展“统种共富”,面积达43万亩,其中达茂旗涉及41个村,41.25万亩。此外,今年达茂旗全旗11个乡镇、49个嘎查村深入实施“统养共富”模式,覆盖率达70%,统养牲畜7.1万头(只)。“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各个旗县区总结典型经验,逐步向全市其他旗县区进行推广。”魏强说。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达茂旗的成功实践是我市探索“统种统养”共富新路的生动写照,为“谁来种地”“谁来放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答案。“统种”让无力耕种者安心做“股东”,共享规模化、科技化种植的红利,“统养”则为牧民架起直通市场的金桥,并守护着草原的绿色根基,让我们看到一幅生态友好、产业兴旺、农牧民腰包渐鼓的草原共富新画卷。达茂旗的先行先试,不仅为本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其积累的经验和展现的成效,也为“统种统养”模式在全市范围内的深化推广,点亮了前行的灯塔,刻下了充满希望的注脚。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雅鑫;图/记者:刘佳欣)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