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2025企业家同心共融发展大会在包头召开。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出席大会,并作主旨演讲。
在大会上,黄奇帆以“从中国制造2025到新质生产力”为题,分享了“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成就”和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赛道”,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给与会人员带来一场极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分享。
中国制造2025的阶段性成果
2025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到2040年长远规划的起步之年。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黄奇帆指出,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且产业链韧性强,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尤其“中国制造2025”推出实施以后,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大而不强”转向“大而强”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十年实践,“中国制造2025”在船舶制造、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五大领域实现“领跑”。在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数字化领域实现“并跑”。尤其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芯片等实现了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以上十大重点领域,中国制造重塑了全球制造业格局。
从出口结构来讲,中国出口产品在近十年发生了基础性、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从2010年劳动密集型占比超过70%,变化为2024年机电、电子产品等知识密集型超过90%,曾经“用10亿件衬衫去换一架波音飞机进口”的时代已经过去。
从生产方式而言,中国加工贸易从过去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已转变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实现了原材料、零部件70%~80%在中国本土生产,形成了中国自主可控的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集群。
最后,黄奇帆指出,中国毫无疑问吸引了全世界的资本投资,即便在贸易战、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每年吸引外资的数量仍在增长,这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全产业链效应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对新质生产力“三大赛道”的判断
黄奇帆认为,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动的历史节点,我国制造业需瞄准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聚焦“三大赛道”:增量、存量、生产性服务业。
从增量方面看,制造业要建立新优势,应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的数智技术、新的生物医药、新的高端装备等五大领域,聚焦“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未来产业等“大树”,各棵“大树”开枝散叶,最终形成连绵的产业链集群“森林”。
存量不是推倒重来,是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是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低碳化要从源头减量、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工艺流程再造、捕碳固碳等领域让传统产业焕发“第二春”。数字智能化就是要用产业互联网来升级迭代现有的工商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制造业创新升级的“土壤”,其本身也是新质生产力。就像汽车需要加油站,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研发设计、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营养供给”。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附加值。
针对未来发展,黄奇帆建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在于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知识、人才密集型的服务注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质变。
近三个小时的演讲干货满满,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外埠商会会长和各省市商协会女会长,全国重点民营企业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等1500余人聆听了讲座。主旨演讲设置分会场,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参会人员以视频形式观看。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晓婷)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