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做客“包融阅时光”第七期线下读书会
包头是一座前景好有活力的城市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复旦大学,祖籍山东威海市泊于镇温泉寨。他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为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968年至1975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1971年,在《兵团战士报》上发表首部小说作品《向导》。1974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深造。1977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2002年,开始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1月9日,其作品《文艺的距离》在202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首发。2021年1月,在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新长篇《我和我的命》出版。2022年11月19日,参加《央young之城——微醺烟台·分享之夜》,表演节目《城市的断想》。2023年4月15日,参加在河南郑州举行的“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2024年10月31日,参加《光影临汾·中国精品微短剧之夜》节目,并在节目中表演微短剧《最初中国》。

《人世间》丛书。
8月28日下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受邀来到包头,参加包头市融媒体中心与新华书店包头书城共同举办的“遇见梁晓声 共品《人世间》”——“包融阅时光”第七期读书会,与广大读者展开深度对话,围绕包头变迁、文学创作、城市文化建设、青少年阅读等话题分享见解,为包头文化发展注入文学力量。
记者:梁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邀请到您。这是您第一次来包头吗?此次到访,与过往相比有哪些新感受?
梁晓声:距离上一次来包头已经过去30年了。当年是受包钢作家协会邀请,和几位北京作家到包钢与当地创作者座谈、参观生产线,当时行程紧凑,几乎没在市区停留,满脑子都是包钢的工业场景,对城市本身印象不深。这次再来,感觉变化太大了。特意走了走钢铁大街,这条路又直又长,路面宽敞、气势壮观,让我想到了北京的长安街,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底气。去年我在北京还见过包钢的几位领导,聊起企业的发展规划,能明显感受到包钢的实力,也能想象到这30年里,包头跟着工业发展一起成长的轨迹,这是一座很有前景、很有活力的城市。
记者:不少读者好奇,未来会不会将包头或内蒙古的元素融入您的创作,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故事?
梁晓声:其实每到一个地方,当地朋友都会问类似的问题。客观来说,挖掘包头的创作素材,更应该是当地文化工作者的核心任务。我觉得,包头太值得写了,尤其是“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是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宝贵记忆,也是这座城市最独特的“精神符号”。这座城市的历史是非常值得写的,通过多种方式讲好工业城市故事。

与读者合影。
记者:您的《人世间》通过周家三代人的平民生活,展现了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很多读者从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您为何偏爱以平民视角反映时代?文学作品在记录时代变迁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梁晓声: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时代的书记员”。文学不需要刻意追求“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情冷暖,本身就是时代的缩影。比如《人世间》,我没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写周家兄妹面对工作、家庭、亲情的选择,写他们的困惑、坚守和成长——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藏着每个时代都有的“人性底色”,能让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读者产生共鸣。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就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之前我写过知青群体,因为那是我亲身经历的时代;后来写《人世间》,把视角转向城市居民区,是想记录普通市民在时代浪潮里的生存状态。一部好的作品都有一种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人身上所体现的亲情、友情、爱情、责任、义务、担当,这是跨时代跨地域的,这也是文学的独特之处。
记者:近年来包头一直在打造文化高地,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推出了诸如《全民荐书》全民阅读潮品牌项目,开展线下“包融阅时光”读书会文化品牌活动,您觉得这类活动对留存城市记忆、挖掘文化底蕴有什么作用?
梁晓声:首先要区分两种“读书相关活动”:一种是媒体打造的品牌,比如“包融阅时光”,它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能带动更多人关注阅读、了解本土文化;另一种是“民间自发读书会”,比如有些城市的女子读书会、社区读书会,这种由市民主动组织的交流平台,更贴近日常生活。不要急于求成“读书是为了城市”,阅读还是通过对个人产生影响,然后是对行业、对于一座城市气质的影响。

读者赠字画。
记者:今天现场和线上有很多即将开学的孩子,家长们特别希望您能为青少年读者推荐一些文学类作品,您有什么建议?
梁晓声:推荐书目不能“一刀切”,得根据孩子的年龄、学段来定。学龄前孩子适合读绘本、童话,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中学生的需求不一样,既要读经典文学作品,也要读贴合他们生活、能解决成长困惑的书。
我很少在媒体上推荐自己的作品,但我确实关注到这一点,我自己写过的书就有关于小学生如何写好、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等书籍,以及《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写的是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比如和父母的矛盾、学习的压力,这本书被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推荐给中学生,反馈还不错。
这些书目前在网上都能找到,不过家长不用强迫孩子读,关键是让孩子选自己感兴趣的书。
一场跨越文学与城市的对话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其影响远未结束。梁晓声带来的思考与寄语,为包头的文化传承与文学创作打开了新视角。相信这份对文字的敬畏、对城市的热爱,将激励更多本土文化工作者执笔耕耘,在传承工业记忆、书写时代新篇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这座兼具硬核工业实力与柔软人文温度的城市,在文化的滋养中焕发更持久的光彩。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春燕;图/记者:祝家乐)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