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地区的抗日烽火
——访包头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张海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包头这片土地,曾历经日军占领的屈辱,也见证了人民的奋起反抗与浴血搏斗——从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到最终迎来抗战的伟大胜利。近日,《包头日报》记者专访了包头党史办原主任张海江,通过他的讲述,梳理了包头地区的抗战历程,重温了那段烽火岁月中人民群众的艰苦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记者:包头抗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张海江:1937年10月17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包头,实施了长达八年的法西斯统治。包头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驱逐日寇浴血奋战,谱写了彪炳青史的英雄篇章。
日军入侵包头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犯下的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誓死不当亡国奴!包头地区的人民紧紧跟着共产党,拿起刀枪,开始了与日寇的浴血搏斗。
1938年5月14日,经周密调查研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命令八路军第一二零师组建起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同年9月1日,大青山支队开赴大青山腹地,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
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中段,东起集宁以北的灰腾梁,西接包头以西的乌拉山,东西长700余里,南北宽百余里,面积约93000平方公里,域内有多民族人口140余万。八路军在这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可粉碎日本侵略者侵占大西北、肢解我国北方的战略意图。大青山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外翼。争夺大青山地区关系到延安、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安全,关系到整个晋绥抗日斗争的发展,并与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相呼应,形成绥察晋冀敌后抗日战场。同时,对于动员蒙古族等民族抗日,形成全民族抗日局面,打通国际交通线,沟通与苏联的关系,加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指战员们住过的窝铺。
记者:大青山支队在包头抗战中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有多少次主要的战斗,战果如何?
张海江: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在敌占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深入持久地开展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收复失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在抗日过程中起到了伟大的战略作用,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1938年9月下旬,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在开辟了绥中、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后,挺进绥西,在固阳县东南部的后脑包、后窑子一带发动群众抗日。9月27日,日军调集37辆汽车,满载士兵和武器弹药前往“围剿”。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李井泉和团长王尚荣指挥部队在后窑子山上痛击来犯之敌,歼敌200余人后转移到巴总窑子一带。
10月上旬,大青山支队三营雨夜袭击陶思浩火车站日伪军,100多名敌人在睡梦中被消灭,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数十支,子弹数万发和一批军服、粮食等物资。紧接着,三营在夜间攻克石拐镇,全歼伪蒙古军一个团,缴获长枪300多支,子弹数万发,马400多匹,电台一部。日军得知后,集中1000多兵力,在数辆坦克掩护下围扑过来。留守在镇里的八路军一个班,沉着应战,在打死打伤80多名敌人后安全转移。
八路军在绥西连战连捷,引起日军恐慌。日军集中万余兵力向绥西抗日游击根据地指挥中心、大青山支队司令部驻地巴总窑子进攻。
八路军指战员运用游击战术与日伪军打“蘑菇战”,创造战机,集中兵力毙敌200余人后转移到韩庆坝一带。一日,支队三营得知日伪军千余人顺沟向韩庆坝扑来,三营立即展开,潜伏在雪地里打伏击战,歼敌450余人,缴获轻机枪9挺,长短枪200多支,子弹数千发。
这一年12月,支队三营在马场梁与300多名日军遭遇。三营与敌激战,日军丢下众多尸体,带着50多个伤兵逃跑了。三营带着缴获的枪支弹药行进到明安滩村附近,发现众多伪军正在宰牛杀羊,埋锅造饭。三营派出两个连发起战斗,将200多名伪军俘虏。为建立统一战线,三营教育训诫伪军,并得到其悔罪表态后,将他们释放。
三营到德胜沟不久,侦察员报告,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押着一支由80多峰骆驼组成的辎重队,驮着军需物资取道九道拐,要撤回萨拉齐。九道拐的山沟有九个弯,山路弯曲险峻。在此埋伏截击敌人犹如瓮中捉鳖。三营营长陈刚估算了一下骆驼的行进速度,带领九连和一个机枪排来到九道拐,设伏在九道拐中间最长的一条山沟,第五拐的两侧山梁,按照日伪军的行进规律,把火力重点配备在前后两个拐角处,专打日伪军。
这天中午,一阵阵驼铃声从山谷里随风传来,日伪军押着驼队走进了伏击圈,三营营长一枪撂倒骑在骆驼上的伪军官。战士们迅即开枪投弹。不一会儿,日军被全部歼灭,没被打死的伪军跪倒在地,缴械投降。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80多人,俘虏伪军50多人。缴获歪把子机枪一挺,长短枪90多支,子弹数千发,以及弹药、药品、罐头、食品等军需物资。民夫和骆驼没有伤亡,三营把缴获的物资全部运回了德胜沟。
这些骆驼全是被日伪军强行征用的,是驼户驼脚维持生活的工具,三营喂饮了骆驼,如数退还给驮户,还招待民夫吃了饭,发给路费,送他们高高兴兴回去。驼民们回家后,向人们描绘伪军跪地求饶的狼狈相,讲述八路军打仗不怕死,对待穷人如亲人的事迹,宣传了八路军的英雄事迹。
1939年12月19日,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派兵攻打侵占包头的日军。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派游击队参加战斗,攻克毕克齐敌占区和旗下营火车站、破坏平绥铁路,阻敌西援,配合傅部攻打包头日军。此役共打死打伤日伪军近三千人,其中击毙日军联队长、大佐级军官两名及下属军官20多人。击毁日伪军汽车100余辆,坦克3辆。俘获小炮四门,以及轻机枪、步骑枪、手枪、望远镜等军用物资数百件。
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部纪念址。
记者:抗战时期,还有哪些抗日组织,参加了哪些战斗?
张海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包头地区先后组建了规模较大、战斗力较强的游击队6支,还有众多的抗日游击小组。其中,萨县抗日游击队战绩卓著。
1940年秋天,萨县抗日游击队在民生渠附近的柳树淖一带保护农民秋收,驻毛岱的100多日军得到消息,扑向柳树淖,妄图一举消灭萨县游击队。在杨思华、王经雨的指挥下,游击队员凭借围墙沉着应战。神枪手吴老三击毙日军两个机枪手、一个指挥官、一只报讯军犬,队员们也毙敌十余人。天黑后游击队安全转移。
侵占萨拉齐地区的日军不甘心失败,派出10个特务到美岱召一带寻觅游击队的踪迹。萨县抗日游击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农村的堡垒户中,设计将化装成货郎、银匠、木匠、乞丐的特务全部抓获。
1941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萨县抗日游击队在陶思浩村附近伏击,歼灭十余名到村里为非作歹的日伪军。并设计吸引日伪军互相开枪开炮,造成敌军互伤。
同年夏天,他们配合八路军骑兵三团攻打察素齐镇日军,缴获了大批战利品。这支游击队先后打赢了五里坡、朱家沟、野马图、耿家营、协力气等27场战斗,后编入大青山支队,一直战斗到抗战胜利。
记者:抗战时期,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涌现过哪些著名的民间抗战力量?
张海江:包头地区的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服从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和八路军、抗日游击队一道,抗击日寇,英勇参战。
萨县四区河子村的王老太太,是人民群众投身抗日的典型代表。王家是萨县有名的大户,有三处大院,500亩水田,车马齐全,牛羊成群,家大业大。1938年秋,大青山根据地派刘启焕、王弼臣、高鸿光等到美岱召、河子村一带,发动群众抗日。王老太太的次子王经雨投身抗日行动。王老太太积极支持儿子的革命行动,自己也参与了抗日斗争。她说,“我活着不当亡国奴,死也不当亡国奴的鬼。”她鼓励王经雨:“我不怕你革命抗日,只怕你干一阵子软下来。忠臣不事二主,跟上共产党、八路军就要一直走到底,死也不回头!”
王经雨身份暴露后上了大青山,王老太太为躲避日伪军迫害,带着子孙东躲西藏,变卖部分家产,资助游击队购买枪支。1940年2月,王老太太带着长子、孙子、孙女上了大青山根据地。她一家九口人,有7人参加了抗日队伍,两个儿媳留在村里,为抗日充当“耳目”。为了抗日救国,她的长子王培玉、孙女王友梅牺牲,三子执行任务时失踪。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她在山洞里精心护理伤病员,鼓励他们坚持抗战到底。她随部队行动时,把马让给伤病员,自己跪着爬山,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她还鼓励战士们坚定抗日信念,说:“人做事要有恒心,在困难的时候要往远处看。”
1943年5月,《延安日报》报道了王老太太的英雄事迹,号召各地人民群众向她学习。
茂明安旗第十代札萨克(执政官)齐木德仁庆豪日劳,聆听了八路军的抗日宣传,目睹了八路军英勇抗日、遵纪爱民的实际行动后,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大力号召旗民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他得知八路军大青山支队要建立骑兵部队的消息后,挑选了自家的74匹优良战马,送给八路军。
1941年春天,骑兵三团和绥西领导机关人员被日军重兵围困在一座山上,陷入绝粮困境。部队数次派人下山筹粮,筹粮人员全部被敌杀害。断粮第七天,山上的野菜也被吃光了,指战员中已经有人饿晕。危急时刻,农民老刘趁夜攀爬上山,给八路军送去了一袋子红豆。
在我国的抗战史上,地处塞外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由于远离晋绥根据地的核心区,又遭日伪的严密封锁,八路军的后勤补给异常困难。但是,有衷心拥护共产党、拥护八路军的人民群众,这些难题得到了有效化解。
固阳县李二沟村的妇女们,看到八路军指战员着装单薄破烂,连夜动手为八路军战士缝补衣服。妇女们动员自家的男人帮着搓麻绳。没有布,她们把自己的夹袄大襟剪下来,打成鞋板子。不到10天,80多双实纳帮子的牛鼻子鞋做好了。
群众的牧场,是八路军的军马场;群众的家,是八路军的医院、被服厂和后勤基地。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上,满载抗战老兵和支前模范的车队率先驶过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检阅车里的支前模范,有六位来自内蒙古包头地区。他们是当年大青山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八路军的当事人和见证者——陆燕女、康存女、任小智、闫忠、张白女和韩来锁。
英雄的大青山抗日军民,为战胜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大青山、蛮汉山、土默川和乌兰察布草原上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数千名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革命烈士。他们牺牲时的年龄,大多数在20到30岁出头,有的年仅15岁,很多人的姓名已经无从考证。
指战员们在山沟里煮野菜充饥。
记者:包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张海江:中国共产党包头地方组织团结一切力量,坚持对敌斗争,发挥了坚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
他们非常重视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包头地区先后建有9个县(区)级委员会(委),即:中共萨托归工委,中共包固工委、中共萨托县委(工委)、中共包头县委、中共萨县县委、中共武固县委、中共萨托地下县委、中共萨武固包四边区委,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萨县县委。
上述县委(工委)均下辖区委,区委又下辖若干支部、小组。如中共萨托县西区区委下辖美岱召、美岱桥、沙图沟3个支部和陶思浩党小组。中共萨托县委的5个区委辖有20多个支部、2个党小组,280多名党员。形成了系统齐全,规模大,党员多,活动范围广的党建局面。
党组织要求党员、干部,与敌人作战时,发扬不怕苦,不怕死,敢打敢拼英勇顽强,冲锋陷阵的作风。每次战斗结束后,党支部、党小组要对党员干部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激励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战斗中的先锋表率作用。
1942年抗战最困难的时刻,党组织提出学习和继承红军长征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口号,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把粮食让给伤病员和执勤站岗的同志,把军马让给年老体弱的同志。没吃的、没穿的,自己动手,解决生存困难,真正起到了榜样作用,带出了特别能吃苦的党员干部队伍。
党组织组织党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有极强的群众观点,真正做到了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主人翁的作用,赢得了民心,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绥西的老百姓认为,共产党的党员干部,不摆派头,不端架子,平易近人,不嫌贫爱富,尊重人格、热爱百姓,是自古以来最好的政党,是老百姓的党,是完全值得信赖和尊重的党。中共萨县县委书记刘启焕,依靠群众完成了中共绥远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开辟从大青山到延安第二条地下交通线的。从这条线路上,成功护送白如冰,白凌云、陈刚、王国善、李国玺等人来往。也带来了从延安、晋西北运来的报纸,杂志,书籍,文件等。抗战后期,从东北地区来到绥远的党组织人员,通过这条线,使东北党组织与失去联系很长时间的党中央恢复了联系。
从事地下工作的党组织,在敌伪严密统治的城市、乡村,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们争取伪军,争取伪警察,利用各种机会收集情报,购买大青山根据地里急需的物质,安插地下工作人员进入敌人内部,开展瓦解敌军工作。
基层党组织利用当地群众流行串话、顺口溜的特点,编写了“抗日救国尽了忠,千家万户称英雄。投降日本当汉奸,千秋万代骂祖宗。”“抗日牺牲,精神不死;投降日寇,活的尸体。”“一不做,二不休,扳倒葫芦洒了油;民族恨,国家愁,抗日到底不回头!”发挥了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坚定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白青尧一带的地下党员、救国会员和革命群众,没有出现一个向敌人告密的。
中共萨托县委在萨拉齐县、托克托县地区,组织党员深入群众中,动员群众投身抗日斗争,先后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儿童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到1940年,这一带的抗日救国会会员已有数千人。动员起千千万万老百姓,使日本侵略者处于人民群众抗日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是战斗在抗日第一线的党组织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
公山湾游击队当年活动区域一隅。
记者:包头的抗战,遭受了多少损失?
张海江:到日本投降时,八年间日军给包头地区造成的人口伤亡,根据战后国民政府的统计,至少有28196人,其中平民伤亡23904人,抗日军民伤亡3497人,被捕被俘人员和劳工伤亡795人。日军给包头地区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按当时的法币计算为10257089万元。日军的残暴蹂躏,给包头地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社会发展陷入倒退状态,物业凋零,民生奄奄。
(记者 李岸整理)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