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深一度|流淌在时光里的“甜蜜事业”
来源:包融媒   2025-09-03

赵焱走进包头春晚现场。


流淌在时光里的“甜蜜事业”


一锅明火熬制的糖浆正泛起琥珀色的光泽,包头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制糖技艺(德记手工硬糖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赵焱,手持长杆在蒸腾的热气中反复拉扯糖坯,直到原本透亮的糖体变得雪白蓬松。

这双80后年轻的手,延续着五代传人的制糖记忆——从青岛港的码头到塞外的包头,德记手工硬糖的百年故事,恰是一部用匠心写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史。她的双手既延续着五代传人的制糖记忆,也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着新的活力。

德记手工硬糖,是流淌在时光里的甜蜜遗产。从青岛港的码头街巷到塞外的包头草原深处,这门以明火熬制为核心的手工技艺,孕育出螺丝糖、兑花糖、橘瓣糖、酸溜溜、酥糖、花生糖等数十种风味,每一颗糖果都藏着天然原料的本真与匠人指尖的温度。


山海之间:跨越百年的迁徙与坚守


赵焱制作手工硬糖。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岛市胶澳码头,商船往来如织,空气中弥漫着海盐与蔗糖的混合气息。该项目第一代传承人,1876年出生的方德,在熙攘的街巷里支起了第一口熬糖的铁锅,“德记糖果莊”的招牌在青岛港的晨光中初次亮相。彼时的青岛已是海陆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客商对这用明火慢熬的手工糖果格外青睐,螺丝糖的螺旋纹路里藏着海风的灵动,橘瓣糖的通透色泽恰似黄海的波光,很快,德记的分铺便在青岛老城次第铺开。

1946年深秋,一队骆驼踏着黄土古道走进包头,陈家后人裹着羊皮袄,将制糖的工具小心护在怀中。这场“走西口”的迁徙,让德记糖果莊在阴山脚下重获新生。这片草原与黄河滋养的土地,为制糖带来了新的馈赠:牧业发达盛产的优质牛乳、昼夜温差催生的能量需求,让以牛奶、鸡蛋为原料的糖果有了天然的市场。之后,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德记的手艺融入包头国营食品厂,赵焱的爷爷,第三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制糖技艺(德记手工硬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先德作为糖果车间技师,将明火熬糖的火候秘诀写进了工厂的技术手册,那张相当于工程师资质的技师证,至今仍被家人视作最珍贵的传家宝。

从青岛港的咸腥海风到包头草原的清甜奶香,德记糖果莊的迁徙史,恰是中国近代手工业者顺应时代、坚守技艺的缩影。五代传人接力守护的不仅是一口铁锅、一把糖刀,更是“货真价实、物有所值”的老规矩——这八个字被陈家刻在作坊的木牌上,也刻进了每一代传人的心里。


匠心守护:从一锅糖浆到百般滋味


赵焱教小朋友做糖。


在德记的老作坊里,时光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每天清晨,赵焱的婆婆,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制糖技艺(德记手工硬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素清都会仔细筛选花生米,颗粒必须饱满均匀,经清水淘洗后晒干,再用温火慢炒,直到满屋飘着焦香。“花生糖的魂在花生,火候差一分,香味就偏一分。”她熬糖的铁锅沿用的还是陈先德当年用过的铸铁款,锅底的纹路里积淀着百年的糖渍。

手工硬糖的制作,是一场与温度的博弈。糖浆在锅中翻涌成金浪,此时需迅速离火,匠人手持长杆反复拉扯——这道“拉糖”工序最见功力,力度均匀才能让糖体充满空气,形成细腻的口感。赵焱还记得刚学艺时,手心被烫出的水泡,“奶奶说,糖是活的,你对它用心,它才会好吃。”最考验技艺的当属兑花糖,需在糖坯冷却前,将彩色糖条包裹成层层叠叠的花型,温度多一分则糖体过软变形,少一分则脆硬易裂,唯有在无数次练习中掌握“手温感”,才能让每颗糖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花纹。

棒棒糖。

花生糖。


德记的糖果里,藏着四季的味道。春日的酸溜溜带着青梅的清爽,夏日的薄荷糖沁着草木的凉意,秋日的花生糖裹着丰收的醇厚,冬日的酥糖含着奶香的温润。这些味道皆取自天然:用柠檬汁代替酸味剂,以薄荷提炼清凉感,凭花生本身的油脂平衡甜度。王素清创新的芝麻糖,选用河套平原的白芝麻,与麦芽糖慢火熬制,入口先是芝麻的焦香,继而化作绵长的甘甜,这种“零添加”的坚守,让德记的糖果成为包头人记忆里的“放心味”。

从螺丝糖的螺旋纹路到橘瓣糖的圆润弧度,德记的糖果造型从未依赖模具。匠人用剪刀、糖刀手工裁切,每颗糖的大小、形状都略有差异,却因此有了机器生产无法复制的温度。正如王素清的丈夫陈兆和所说:“机器做的糖是标准的,手工做的糖是有呼吸的。”


薪火相传:五代传人的坚守与创新


赵焱在熬糖。


陈家的传承谱系里,写满了女性的名字。第二代传承人陈家汝的妻子,在青岛的作坊里将制糖技艺口耳相传;第四代传承人王素清下岗后重开作坊,让沉寂的手艺重见天日;第五代传承人赵焱带着糖果走进创业大赛,让老手艺遇见新市场。这种以家庭为纽带的传承,让德记的技艺如藤蔓般坚韧生长。

1982年,陈先德在包头第三食品厂担任技术厂长,他的工作台抽屉里总锁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熬糖看泡法”:大泡转小泡时加牛奶,糖泡如鱼目时离火,这些都是凭经验总结的秘诀。王素清嫁入陈家后,从清洗工具学起,三年才敢独立熬糖。2002年,她在东河区的老院里支起铁锅,起初街坊邻居只是好奇围观,后来却成了常客,“吃着吃着就想起小时候的味道”。2015年,她带着糖果参加妇女手工艺展,展台前排起的长队让她明白:这门手艺不仅是家里的营生,更是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赵焱的加入,为德记注入了新活力。这位80后传承人会用手机记录制糖过程,在短视频平台展示拉糖、兑花的技艺,让“糖果绽放”的瞬间收获百万点赞。她创新的“早生贵子”婚庆糖,将红枣、花生、桂圆的元素融入糖体,既保留传统工艺,又赋予新的寓意,成为包头婚礼上的新宠。2020年,她带着手工糖参加“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当评委咬下一颗酸溜溜,酸得眯起眼睛又忍不住再尝时,赵焱知道:老手艺也能打动年轻人。

如今,德记的作坊里常常有孩子来体验。当小手握着糖杆尝试拉糖,当眼睛盯着熬糖的铁锅发出惊叹,赵焱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传承不是把技艺锁起来,而是让更多人爱上它。”她在包头师范学院开设非遗课堂,教大学生用糖艺创作,那些融入现代审美的糖果作品,让百年技艺有了青春的模样。


非遗之光:手工糖里传承的“密码”


牛轧糖。


2022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的展柜里,一盒德记糖果格外醒目。橘瓣糖如落日熔金,螺丝糖似游龙盘绕,酸溜溜裹着玛瑙般的光泽,这组入选“中华颂•非遗传承文脉”展览的作品,让观众在甜香中读懂了手工技艺的温度。从包头市级非遗到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德记手工硬糖的价值被重新认知——它不仅是味觉的记忆,更是手工文明的活化石。

在机械化生产主导的时代,手工制糖的意义愈发凸显。每颗糖的制作都凝聚着匠人的经验:看糖浆的色泽判断火候,凭手感掌握拉扯力度,靠嗅觉感知香气变化。这些无法被算法替代的“身体记忆”,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正如赵焱在非遗课堂上所说:“我们守护的不是糖果,是祖先留下来的生活智慧。”

德记的故事里,藏着中国手工技艺的生存哲学:坚守本质,拥抱变化。五代人始终恪守“天然原料、手工制作”的底线,却也从未拒绝创新——从适应包头气候调整配方,到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品;从街头叫卖到电商销售,德记的糖果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2022年,德记手工硬糖入选东河区“十大好礼”,这份荣誉背后,是老手艺与新生活的完美融合。

从青岛到包头,从方德到赵焱,百年时光在这方寸之间流转。这锅熬了五代人的糖浆,熬出的不仅是糖果的香甜,更是匠人对匠心的坚守。当年轻的手与古老的技艺相遇,那些流淌在糖里的记忆与温度,终将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瑾)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