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深一度|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让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
来源:包融媒   2025-09-09

0620250909C


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让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




“以前做心电图,得专门去县医院,来回折腾大半天。现在镇卫生院就能做,几分钟就拿到县医院专家的诊断,省事多了。”72岁的固阳县下湿壕镇村民王大爷拿着刚打印的诊断报告赞不绝口。这温暖一幕,正是包头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质化运行以来,基层群众就医变化的生动缩影。

自2023年全面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我市以土右旗、达茂旗、固阳县和白云矿区为试点,围绕“强基层、补短板、惠民生”核心目标,逐步打破城乡医疗壁垒,构建起“县乡一体、乡村联动”的健康服务网络。

截至2025年8月,4个试点地区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65%以上,基层门诊中(蒙)医就诊率同比提升4.97%,医保基金县域内使用率平均增长3.49个百分点,一幅“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民生画卷正在北疆大地徐徐展开。


01
政策破题 顶层设计搭起“四梁八柱”


市级三级医院医生在达茂旗那达慕现场义诊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不是简单的‘挂牌联合’,而是要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在9月1日举行的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质化运行推进会上,记者了解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破机构壁垒,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起分级诊疗、合理诊治、有序就医的新格局。

所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通过整合人员、财务、药耗、信息、医保等资源,形成的“管理、责任、利益、服务”共同体。

对包头而言,推进这项改革迫在眉睫。试点旗县区中,既有达茂旗这样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的牧业旗,也有白云矿区这样常住人口少、医疗资源薄弱的工矿区,群众“看病远、看病贵”问题曾较为突出,而医共体建设正是要破解这些困境。通过统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搭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完善医保支付机制,让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与县级医院同质的医疗服务。

目前,我市4个试点旗县区均已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召集人”的领导机制,实体化成立医共体运营发展中心,并制定配套制度,为医共体实质化运行奠定了制度基础。“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医共体建设,在2025年年底实现县域异地就医率降低8%以上、县域内就诊率提高10%以上,医保基金县域内使用率提升7%以上,基层门诊中(蒙)医就诊率提升10%以上。”达茂旗相关负责人表示。


02
成效落地 从“看病远”到“家门口享优质服务”


达茂旗“马背医务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基(5451339)-20250909091439

医务工作者为居民量血压


如今走进我市各旗县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在达茂草原上,10支“马背医务室”巡诊队成为牧民的“健康安达”。“以前咳嗽哮喘只能硬扛,现在大夫每月上门针灸、量血压,我的老慢支再没犯过。”达茂旗巴音花镇72岁牧民那某的话,道出了牧区百姓的心声。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达茂旗55个嘎查村医疗空白点全部消除,牧民平均就医距离缩短至15公里,就医时间成本降低60%;基层医疗机构蒙医特色诊疗项目从8项增至28项,增加5大类,远程会诊覆盖率80%,2025年牧区患者县域内就诊率将提升至64%。

信息化建设为医共体插上“智慧翅膀”。目前,土右旗已投资730万元推进两期信息化项目,基本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截至8月底,医共体信息平台总诊疗人次达8.2万余人次;固阳县依托县级牵头医院组建的转诊、影像等共享中心全部联通并实现数据协作。“现在拍胸片、心电在乡镇卫生院就能做,县医院大夫给出诊断,这对村里老人们来说,真是太方便了。”固阳县下湿壕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工作人员刘健彬说。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家门口看专家”成为现实。包医一附院在土右旗医院设立4个品牌工作站,全年累计开展门急诊诊疗72人次,开展手术25台,其中包含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市蒙中医院在白云矿区中蒙医院成立康复、蒙医疗术科名医工作室,8月单次义诊就服务群众100余人次;市中心医院专家团队每周定期在固阳县人民医院出诊,已开展外科手术104台次,其中三类手术占比近50%。如今,全市9家市级三级医院与4个地区7家县级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成立21个名医工作室,累计派出41名医护人员,开展2322人次门诊服务、129例手术。

“不仅要送技术,更要育人才。”包医一附院院长裴汉军介绍,医院计划在2026年接收3-5名土右旗医院进修人员,通过推行“导师制+考核制”,帮助基层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医共体注入“强心剂”。市医保局制定《包头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实行“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2025年8-12月,白云鄂博矿区医共体医保打包金额671万元,土右旗、固阳县等试点也已完成医保三方协议签订。可以说,这项机制让医疗机构从“多开药、多检查”转向“控成本、提质量”,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03
攻坚突破 按下医共体实质化运行“加速键”


达茂旗“马背医务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基(5451340)-20250909091431

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全市卫健系统正从“融、质、改、联、督”五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质化运行走深走实。

在“融”字上求深度,打破资源壁垒。各旗县区将发挥“双召集人”制度优势,推动医共体内“六统筹”管理落地见效。土右旗积极推进旗医院与旗中蒙医院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达茂旗将信息化服务延伸至剩余13个村卫生室,实现旗、乡、村三级“一张网”运行;白云矿区加快推进医院薪酬总量核定,完善激励机制,提升人员稳定性。

在“质”字上见实效,强化能力建设。市级帮扶医院将持续发挥“输血”“造血”功能,加大培训带教力度。如市中心医院计划在固阳县人民医院开展“师带徒”培养,每位临床专家在对口科室选定2名业务骨干作为培养对象。

在“改”字上动真格,深化机制创新。我市将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提前谋划过渡期后的医保打包付费模式,尽快启动县域医保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优化打包付费方式,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能。

在“联”字上促畅通,提升信息化水平。达茂旗将完善“十大信息中心”功能,满足健康随访、慢病管理需求;固阳县将优化满意度监测平台,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在“督”字上抓落实,强化责任考核。市直相关部门将围绕国家14项监测指标,对4个旗县区实行“月监测、季评价、年考核”,精准调度工作进展;各旗县区将建立问题台账,逐一整改销号。

从达茂草原上的“马背医务室”,到白云鄂博矿区的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从土右旗的名医工作室,到固阳县的远程会诊平台,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正以“为民初心”织密健康守护网,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民生承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锐 评


破壁垒强基层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跑出民生加速度


□苗雨蔚

从“看病跑断腿”到“家门口享专家号”,包头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质化运行以来,直接把医疗服务送到了百姓心坎上。

过去,达茂旗牧民“小病拖成大病,大病远赴他乡”是常态,白云矿区老人们做个检查得折腾大半天;如今,“马背医务室”每月上门诊疗,在镇卫生院做检查,县医院专家很快便通过网络给出诊断。这哪是简单升级,简直是给基层医疗装了“加速包”。更绝的是医保“打包付费”机制,让医院从“多开药、多检查”转向“控成本、提质量”,百姓腰包减负,看病体验感直接拉满。

虽说资金、人才这些“卡脖子”问题还亟待解决,但包头卫健系统多措并举,打出破局组合拳,硬是把“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蓝图逐渐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日常。

这样的医疗改革,必须给个大大的“赞”!



图片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图/由各医疗机构提供)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