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回响
来源:包融媒 作者:庞月莲 庞硕   2025-10-11

微信图片_2025-09-24_100035_907


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回响


作者 / 庞月莲  庞硕


有一种幸运,叫幸逢包一中百年华诞。这份激荡人心的感动,在庆典落幕数日后仍盘桓在心,久久不散。更让“少年”二字有了穿越时光的重量——原来青春从不是特定年纪的标签,而是刻在血脉里的滚烫底色。

有一种奔赴值得跨越山海。

校庆通知发出的那一刻,一场关于青春的奔赴便已启程。海外校友漂洋过海,把万水千山踏成归途;各地学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让距离在思念面前天涯咫尺;包头本地的同窗克服琐碎羁绊,只为赴这一场迟到数十年的“同学会”……

9月19日晚,“母校百年华诞暨85届同学毕业四十年”联谊会上,在举杯共祝的那一刻我们致意了岁月。老夫聊发少年狂,痛饮从来别有肠。我忽然明白了,百年华诞真正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迎接那些衣锦还乡的游子,而是唤醒我们每一个在此停留过的少年。

同学弓建红的深情演唱“感恩的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binary_middle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臧少林同学借此机会表达对李常、李俊和两位老师的感念,再次提醒我们,我们曾经是多么幸运,拥有这样的老师!

“我的亲老师,著名金牌班主任李常老师!他高屋建瓴,格局宏大,意志坚定,是一颗熠熠生辉教书育人的将星,顺手教我们语文,实则是少年们的人生导师。”少林同学的这段感言也让我想起,当年文理分科难以抉择的时候,正是班主任李常老师帮我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我考上了南开大学,毕业分到了包头广播电视台工作。从此,职业幸福感成为我最高的幸福指数。

“我最敬爱的李俊和老师!上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一边听着单口相声,一边就把知识学了。”诚如少林同学所言,感谢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李俊和老师和包一中一批优秀教师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北京知青被抽调到包一中。我们最为幸运,三年高中英语都是李俊和老师教授。

还有神采飞扬点燃我们文学激情的语文老师杜广亮、像父亲一样包容呵护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李茂清、用独特教学方式打开我们创新思维的数学老师侯运芳……


微信图片_2025-09-24_100106_966


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学生拥有这样的好老师,包一中建校之初绥远省立第二中学校长贾武,从1949年起在包一中任教二十多年的美术老师白铭,第一代包一中校歌作曲者、音乐教师姚贤臣等也都是那个年代学生们心目中的先生。人们至今忘不了贾武校长所说的“天下无不可教育之人”,忘不了白铭老师强调的“以美育人”,忘不了姚贤臣组建的学生管乐队从环城路37号校门口一直列阵到红星十字转盘那壮观宏大的青春交响。

先生之心,日月之上。

双手握住李常老师的手,我有了片刻的恍惚。恍惚间分不清是1985还是2025。仿佛我们原本都是十六岁的少年,只是无意误入另外一个时空,才一下子老成将近六十岁。而老师也不是现在的88岁高龄,而是风华正茂……我正龙飞凤舞写作业,不知道李常老师什么时候站在我身旁,他的手指着我的“草书”,用力敲了敲本子:“这么写字,高考是要吃亏的。”我吓得赶紧收起“豪迈”,一笔一划起来……

可是,一切又这么真实。老师露出笑容,他叫出了我们的名字,还有那紧紧握住的手、忽然而至的拥抱。没有什么神秘的摁钮带我回到当年,也再没有老师提醒我的潦草,修改我的错误。茫茫人生路,你只能独自摸索……

记忆总在9月20日这一天的画面里穿梭。学校标志性建筑——钟楼上的钟表仿佛走了一百年,精准地定格此刻:

意气风发的在校生推着轮椅上满头白发的校友参观校园,曾经手拉手在一起的同学如今相互搀扶着走向操场;校园里年少青春的面孔和白发老者年龄悬殊却拥有着共同的神情。笑容灿烂,目光明亮。


微信图片_2025-09-24_095952_334


从往届校友到在校学子,几十届一中人组成时光的长队,注目母校百年辉煌。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建校最早、历史最长的中学之一,包一中的百年,是一部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的教育史诗。从烽火岁月里高万章等烈士以身报国,到新中国成立后走出的大批高精尖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长青、航天领域火箭发动机专家高崇武、兵器工业坦克装甲车首席科学家曹贺全等,一中人始终用赤心诠释着家国担当。而自1971年组建的女子排球队,多次斩获全国冠军,五度代表中国征战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曾获亚军的佳绩让世界记住了“包一中”。

百年岁月的启示有时就藏在无声的细节里。

在校史馆驻足。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复校后,校门木质影壁正中用油漆刷写了“抬起头来”四个大字,鼓舞和激励着从战乱和流亡中返校复课的学生。八十年过去,这四个字依旧直击灵魂:无论人生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打击,都别低头,别从精神上被打败,这是母校穿越时光的教诲,一眼看见,终生不忘。

校史馆那些赫然在列的同学照片:郝智秀、陈岩峰、李宇丹、康耀文让大家骄傲。其实值得骄傲的远不止这些名字。岁月高挂彩虹,聚会中见到的每一位同学,都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他们身上有着“一中人”共同的印记,就像冀鼎校友所说:“百年学府培养出大批具有稀土元素特质的学子——在平凡中蕴藏非凡,在沉默中蓄积能量。”

手捧百年纪念章和一中校徽,如同捧着岁月的勋章,那是最美的奖赏。百年基业赓续荣光,我们是这光荣的百分之六或百分之三;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我们是这薪火中跳动的火苗,是这百年弦歌的一个个歌唱的音符。我们是时间的眼睛,1985到2025,毕业四十年,百分之四十里是我们一次次的回望,见证母校敦品励学,厚泽流芳。


微信图片_2025-09-24_100019_619


在校园历届毕业照展览版前,我们仔细辨认着当初的自己和同学,大声叫出名字。亲爱的同学,有你在,我怎么会老。

在“百年传承继往开来”签名墙上,我们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像在岁月长河中回答母校的点名——“我在!”

校友足球赛上,老将的奔跑不减当年;女排观摩赛中,中年的跳跃依旧轻盈。“志存高远、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女排精神,是刻在一中人骨子里的基因;白发少年依旧“哨声不停,奋斗不止”。

美术馆里,400多幅作品构成了一场美的接力:20世纪40年代著名画家白铭先生的工笔花鸟,校友魏福根先生的包一中百年变迁长卷,刘一泽为母校撰写的“桃李满天下”匾额以及在校生稚嫩的笔画……五代人的书画作品在此相遇,让包一中的美育有了青蓝之间最美的传承。

环城路37号曾经是青春的坐标,如今十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如同刚刚铺开的崭新画卷,等待一个世纪之后更加辽阔的描绘。


binary_middle


9月20日19时38分,包一中百年华诞在一场盛大的“教学成果展示师生文艺晚会”中落下帷幕。作为曾经的一中学子,如今在一中任职的杨志平用一场美轮美奂的演出,把对母校的爱唱进了旋律里,舞进了光影中。

杏坛莘莘,河水泱泱。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青春与黄河一同奔腾,百年文脉比青山更青。作为一中人,沐浴在百年之光中,我们将带着母校的印记继续发光发热,用一生的行动,把母校徽章擦得更加闪闪发亮。


binary_middle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