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四五”|美丽乡村入画来
来源:包融媒   2025-10-12


wechat_2025-10-12_093504_639

“你看现在村里这光溜溜的水泥路,家家喝着纯净水,通的天然气,居住环境特别好。”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村民刘凤霞站在自家小院中,笑意盈盈。58岁的她,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大半辈子,亲眼见证了村庄从“村口堆杂物,雨天一脚泥”到如今“路畅、气通、水净、屋暖”的蜕变。

乡间公路。

这样的变化,同样发生在小召湾村。小召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满光说:“过去村里污水全靠蒸发,冬天结冰还存在安全隐患。”他指着脚下,“这6000米污水管线铺设好,让路面再见不到一点污水。同时我们还要修村里这条1.6公里的主路,改善村民的出行问题。”今年8月中旬开工,预计10月底前完工——这条紧锣密鼓的时间线,连着的是413户村民的急难愁盼。污水管通了,心气也顺了。“现在咱们村民腰包鼓了,居住环境也要更美。”张满光说。

刘阿姨感受到的舒心日子和小召湾村的蜕变,是万水泉镇乡村基础设施改造的一个切片,也是“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具体例子。

据万水泉镇组织委员冯宇博介绍,在市级和高新区两级财政支持下,一系列工程在全镇铺开,包括77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以及在多个村庄铺设的污水和雨水管线。此外,以“天下黄河第一村”品牌为引擎,画匠营子村周边进行了景观打造,新建的4公里东环线道路方便了游客,也畅通了村民增收的渠道。“我们还建了保鲜库和分拣库,想着从统销统购、冷藏保鲜到蔬菜配送,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冯宇博补充道。

从万水泉镇这个“点”放眼全市,“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青山区东达沟村、稀土高新区画匠营子村等5个乡村获评国家、自治区级美丽休闲乡村;石拐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东河区阿都赖村等4个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有效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创业和增收。

这些荣誉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投入。为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今年全市实施的88个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94.4%。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管理,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达到97%以上;积极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秸秆和废旧地膜资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2.19%、91.97%和86.56%,均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12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已开工65公里,进一步畅通乡村物流网络,开通“客货邮”线路6条,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覆盖率达到90%。

此外,2025年争取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奖补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8000多万元,支持引导新建和改造提升农业设施1.1万亩。实施原位盐碱水土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示范推广2000亩,盐碱水设施养殖技术示范推广3000立方米,不仅持续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更为乡村产业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让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转化为村民可观可感的民生福祉。

展望下一步,市农牧局乡村建设和社会事业促进科副科长武海杰表示,市农牧局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扎实作好“十五五”农牧业项目谋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持续推动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市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为全市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走在乡间,记者感受到美丽乡村的新面貌,从地下的污水管、燃气管,到地上的水泥路、宽带线,这些纵横交错的“新管线”,在“十四五”规划的答卷上,写下了充满温度的一笔。刘凤霞的心声或许是最好的总结:“我们的心情是相当好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幸福指数是满满的。”

这条通往乡村振兴的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踏实。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