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一线|破局“卡脖子” 领跑新赛道
来源:包融媒   2025-10-12



微信截图_20240320080844


近日,2024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公布,北重集团申报的“大型难变形金属制件重型挤压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和“电动轮矿用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整车研制”两个项目摘得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硬核实力书写了草原钢城的科创答卷。荣誉的背后,是北重集团紧扣国家战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持续深耕,更是其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01
破局“卡脖子”: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


在北重集团特钢事业部109车间,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巍然矗立,这台“大国重器”正是“大型难变形金属制件重型挤压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的核心载体。由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雷丙旺领衔的团队,历经数年攻关,突破超超临界大口径厚壁管短流程挤压技术,开发的大规格低速性合金锭坯制造工艺,成功解决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四代钠冷快堆核电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核心材料难题。

国家有关部门鉴定意见认为,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钛合金和不锈钢大口径管材近等温重型挤压成型技术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今,项目研发的P92耐热管已应用于200余台超超临界机组,近三年在新增机组中占有率超85%,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凭借这一业绩,北重集团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矿用车领域的突破同样震撼业界。曾长期被国外垄断的电动轮矿用车电驱动系统,在研发团队攻坚下实现完全国产化替代。该项目攻克12项关键核心技术,斩获45项专利,支撑起国内首台300吨级全自主知识产权矿用车的研制。2023年,这台“巨无霸”在国能准能集团矿山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大型矿用装备领域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02
筑好引凤巢:激发人才创新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为破解地域人才瓶颈,北重集团于2015年在南京布局科创飞地,形成“秦淮河畔研发、草原钢城转化”的创新格局。该飞地与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采用“候鸟式聘任+项目制引才”模式,十年来不断培育研发人才团队,承担外部项目27项,授权专利57件,成为国防军工领域的“人才高地”。

同时,作为自治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项试点单位,北重集团聚焦重大项目、重点产品、重点任务,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积极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此外,全面推行“纵向可升降、横向可转换”有序贯通的产业工人职业晋升体系,为优秀工人提供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

截至目前,北重集团已汇聚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在高压聚乙烯装置用超长超高压钢管、高氮无磁不锈钢等领域持续突破,其中氮含量超0.85%的高氮无磁不锈钢更是填补了国内常压熔炼技术空白。


03
赋能新质生产力:多赛道开启智能未来


从“有人”到“无人”,从“制造”到“智造”,北重集团正以科技创新重构产业形态。在特钢车间,一体化智能炼钢管控平台让工人轻点鼠标即可掌控生产全程,为“一键炼钢”奠定基础;在矿山现场,北重集团北方股份的无人驾驶矿用车全球部署超300台,让我国在该领域拥有国际话语权。

绿色发展与智能升级同频共振。NTE130E纯电动矿用卡车实现批量应用,国内最大智能矿用洒水车顺利验收,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北重方案”。今年建成的北重数字运营管控中心,实现横向多业务集成、纵向多层级数据贯通,所有软件均为自主研发,让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如今的北重集团,已在装备产品、特种钢、矿用车三大赛道形成齐头并进的创新格局。“十四五”以来,公司累计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并摘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等多项殊荣。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健;通讯员:马兰)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