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文化服务“沉下去” 群众幸福感“提上来”
来源:包融媒   2025-10-14

0720251014C



街头巷尾舞步飞扬,乡间地头戏韵悠长,广场上空歌声嘹亮……刚刚过去的夏天,包头市以“北疆情韵燃盛夏”为主题,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显生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从全民广场舞大赛到“百团”文艺展演,从合唱盛宴到旗袍雅集,373场文化活动接连上演,覆盖城乡、惠及百姓,真正体现了文化惠民的宗旨。这场持续整个夏季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现了包头群众文化的繁荣景象,更彰显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


01
基层文化“火”起来


情景歌舞剧《千古昭君》在横竖街演出。


自4月“舞动鹿城 我唱主角——包头公共文化艺术季”启动以来,广场舞迅速“出圈”,成为包头今夏最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约30支舞蹈队伍活跃于全市各大公园、广场,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刷屏,引来网友纷纷点赞——“大爷大妈太潮了!”“这才是退休该有的样子!”七月份,第七届广场舞大赛更在全市掀起新一轮热潮,全市近百支队伍、3000余名爱好者经过昆区、青山区、九原区等6个分赛区的层层选拔,最终15支优秀团队、400余名舞者闯入总决赛。其中,昆仑舞蹈团经过选拔代表包头参加了自治区大赛,向全区人民展现鹿城文化风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办赛模式,让公共文化资源真正精准下沉基层。

“退休后心理落差很大,自从参加了合唱团,固定排练让我的生活规律多了。我们合唱队去年还参加了比赛,虽然没有拿第一名,但是站在台上,台下有人鼓掌,那种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市民陈先生笑着说,“今年我还把老伴也叫上一起参加了合唱团,在家里一起练习唱歌,共同话题多了,感情也比以前更好了。”

除了广场舞,“百团争‘艳’”也是今夏一大亮点。194支星级群众文艺团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演出1069场,惠及群众达128.2万人次,形成了“遍地开花、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今年的阿尔丁之夜,包头市“示范性星级文艺团队”精品节目成功展演,来自全市的12支星级文艺团队用舞蹈、服饰表演、戏曲等多元艺术形式,为市民献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从“天下黄河第一村”到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从文旅发展主题活动演出到阿尔丁之夜,每一台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些群众文艺团队的辛勤付出和精彩演绎。

同时,“四季村晚”“送戏下乡”等项目,把别具特色的“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八月的“示范性星级文艺团队展演”和九原区“村晚”活动,更是让基层文化“火”起来、让群众精神“富”起来。在九原区白音席勒街道黄草洼村举办的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夜幕下的舞台流光溢彩,台下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充分展现了包头市基层文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深厚潜力。



02
群众精神“富”起来


青山区第十五届社区合唱展演。


群众文化不仅是娱乐,更承载着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功能。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包头市第八届合唱大赛中,近80支团队、4000余人用歌声表达对祖国与家乡的深厚情感。《我和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曲目以慷慨激昂的旋律唱响了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黄河水从门前过》《走在钢铁大街上》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地方韵味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我市群众文艺的创作演出水平;《追寻》《迎来春色换人间》将合唱与流行音乐、传统曲艺跨界融合,创新呈现我市群众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合唱大赛不仅提升了市民的艺术素养,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城市归属感。经过激烈角逐,包头市老年艺术团合唱团代表我市参加“唱响北疆”全区第七届群众歌咏展演活动,演唱的《黄水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凭借默契的团队协作、精湛的演唱技艺与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最佳风采奖”,为包头群众文化事业再添光彩,成为包头群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第三届传统服饰暨旗袍大赛,则从另一维度诠释了文化融合与时尚表达。19支团队、600多名参赛者身着华服,在阿尔丁之夜精彩亮相。《靓影》《云水逸》《红枣树》《绮梦花影》《国风古韵》《汉风雅韵》等节目中,旗袍佳丽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旗袍,展示了东方女性的温婉、优雅与坚韧。她们自信的步伐、优雅的仪态,将旗袍的魅力重新演绎与诠释,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活动借助旗袍大赛自带的国粹、非遗、美学等标签,为城市赋予更加鲜明浓厚的文化元素,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在社区层面,“社区之光”大舞台从200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五届,每年演出400余场,成为包头市极具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推动社区基层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活动内容以各旗县区文化馆、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广场、文化站(室、大院)为单位组织开展自娱自乐群众性演出,节目由每个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演出人员多为社区居民,每年暑期在每个社区演出10场左右,真正实现“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



03
百姓舞台“搭”起来


2025年东河区第十届健身秧歌、广场舞暨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交流大会。


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包头市在机制建设、资源下沉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持续努力。据市文化馆馆长张杰介绍,相较从前,如今更加注重“文化+”融合模式,不局限于单一文化演出形式,而是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例如“文化+消费”结合消夏啤酒节、“文化+健康”结合传统养生知识推广、中医体验等项目,让文化活动更具有实用性和吸引力。大型群众性品牌活动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云和包头市文化云等平台直播,同时广大市民自发从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极大扩展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在创作引导方面,我们在2024年6月成立了包头市群众性文艺作品创作志愿服务联盟,这是提升我市群众文艺创作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市文化馆副馆长白龙表示,“联盟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非遗传承,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创作出文化精品剧目,同时,也为我市文艺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以实现‘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为目标,通过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合唱大赛等选拔比赛,不断完善优秀作品选拔机制,激发基层群众的创作热情。”

与此同时,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同样扎实推进。全市各级文化馆积极推进场馆建设与升级,为文化活动提供基础保障。截至目前,有县级以上文化馆11个,96个文化馆分馆基本配齐公共文化场所活动设备,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市文化馆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将演出场地设置在街头巷尾,把文化舞台搭在群众“家门口”。

“我们开设了成人舞蹈、声乐、合唱、古筝等14个门类近60个班次的免费培训课程,每年培养学员4000余名,为社区文艺骨干持续‘充电’。”白龙表示,文化馆还通过举办书画作品征集大赛、舞蹈大赛等各类文艺比赛、演出活动,希望以此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群众参与感的提升,是文化惠民最直接的体现。“感觉生活充实了,不光是围着锅台转的老太太了。”退休职工李阿姨表示,参与广场舞不仅锻炼了身体,更让自己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市民王女士感慨地说:“跳广场舞让我在工作之余找到了‘放松和理解’,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扛生活。”

如今,走在包头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感受到群众文化带来的蓬勃生机。从广场上翩跹起舞的身影,到社区里嘹亮动人的歌声;从乡村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到城市剧场里的艺术盛宴,群众文化正如一股暖流,滋润着每一位市民的心田,也凝聚起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紧扣群众文化需求,扎实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乐享文化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在此基础上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用创新、创意的方式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推动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张杰表示。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岳宇乐图片由市文化馆提供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