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在电镀领域,0.01毫米的镀层意味着对电镀工艺极限的挑战。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605车间镀铬班在技术攻关、工艺优化和质量把控方面“斤斤计较”,用10天时间突破了0.01毫米的极限挑战。
“这个是科研产品关键件,电镀厚度绝不能超0.01毫米!”当任务单递到镀铬班时,整个班组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清楚,这几乎是电镀领域工艺精度的“天花板”级挑战。班长李延斌捏着任务单,指腹反复摩挲着“0.01毫米”那行字,抬头看向班组里的老伙计和年轻徒弟:“咱们镀铬班没怕过难,这次也得把这‘硬骨头’啃下来!”
要实现0.01毫米的精准镀层,镀液配方是第一道坎儿。李延斌带着徒弟小王、质量员张亚军扎进实验室,桌上摆满了烧杯、量筒和检测仪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化学试剂味。
“硫酸浓度还差0.1g/L,镀层结合力肯定不达标,再加一点儿!”李延斌盯着检测仪上跳动的数字,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这已经是他们连续实验的第28个小时。小王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往烧杯里小心翼翼地滴加试剂,手却忍不住微微发抖——0.1g/L的误差,比一粒盐还轻,稍不注意就会偏离目标。李延斌看出了他的紧张,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咱们慢慢来,每一滴都得算准。”
直到第36个小时,检测仪终于显示出理想数据,三人紧绷的肩膀才放松下来。可挑战还没结束,镀液温度必须稳定在53~56℃,时间控制在180至230分钟,差一秒、差一度,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白费。
接下来三天,李延斌干脆搬了个小马扎守在镀槽旁,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参数,笔记本上逐渐布满密密麻麻的数字,连小数点后两位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有天凌晨两点,镀液温度突然降到52.8℃,他立刻起身调整加热装置,直到温度回升才松了口气。
“张哥,今天镀槽温度稍微超了0.5℃,要不先凑合用?”这天清晨,年轻操作工小李看着仪表,小声跟巡视的张亚军商量。
张亚军立刻皱起眉,掏出随身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所有关键参数,页角都被磨得发毛。“小李,你看看这上面写的,温度必须卡在53~56℃,0.5℃也不能让步!”他拉着小李蹲在镀槽边,指着工艺规程解释,“这零件是科研关键件,差一点都可能影响整体性能,咱们可不能在这时候马虎。”
从那以后,张亚军每天的巡视多了个“习惯”——除了检查仪表数据,还会随机抽问操作工参数要求。“小王,镀液硫酸浓度标准是多少?”“张姐,零件前处理清洗时间不能少于多少分钟?”久而久之,班组里每个人都把参数刻进了心里,连最年轻的徒弟都能脱口而出,工艺纪律成了谁也不敢触碰的“钢铁防线”。
生产启动后,质量检测成了重中之重。李延斌和质检人员定下规矩:每个零件必须自检、专检各测10个点位,哪怕有一个点位偏差,都要重新排查。
这天下午,李延斌拿着测厚仪检查零件,当探头碰到第三个零件的过渡区时,仪器数值突然有了轻微波动。他心里一紧,立刻换了个角度重新检测,反复几次后,确定镀层存在细微缺陷。“停线!”他当机立断,召集班组骨干排查原因。从镀液配方到操作步骤,大家逐一核对,直到深夜才发现,是前处理工序的清洗时间比标准少了5分钟,导致零件表面残留杂质。
“今晚必须把问题解决!”李延斌带着大家调整清洗参数,张亚军则连夜给操作工做再培训,直到凌晨三点,第一批重新处理的零件检测合格,所有人脸上才露出笑容。
就这样,镀铬班连续奋战10天,当最后一个零件通过检测,大家围着检测报告鼓掌时,李延斌看着班组里每个人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沾着试剂的手套,突然觉得——0.01毫米的极限挑战,不仅是对工艺的考验,更是对大家严谨与坚守的见证。他们用毫厘间的较真,在电镀槽旁写下了最动人的奋斗故事。
(记者:郭健;通讯员:吴梦琦;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