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包头,田间地头刚刚结束一场场繁忙的“抢收战役”,而在多个农业项目现场,“建设热潮”正酣。全市农牧系统鼓足劲头双线作战,一边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一边推动重点项目提速,全力保障冬季农产品供应。
今年以来,市农牧局牵头构建“春播夯基、夏管减灾、秋收稳产”全链条工作机制,在稳定面积、单产提升、灾害应对、颗粒归仓上精准发力,推动粮油生产稳中提质。当前,金黄遍野归于仓廪,今年的秋收工作已圆满画上句号。
收获效率整体提升的背后,是一套精准高效的秋收保障体系。进入秋收季,市农牧局围绕“抢农时、提效率、减损耗”,建立“气象服务+农机保障+进度调度”工作机制,与气象部门建立会商机制,并提前组织检修各类农业机械、培训机手和修理工人,同时建立秋粮收获“日调度、周报告”制度,实时掌握各旗县区收获进度,推动秋收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据悉,市农牧局当前的工作重心,已从田间地头的抢收抢割,全面转向为明年春耕蓄力赋能。据市农牧局种植业科科长张笑妹介绍,市农牧局正组织开展系列培训,围绕玉米单产提升、科学施肥、耕地轮作等重点,持续推广密植精准调控、高垄覆膜、高效节水等关键技术。同步推进明年种植项目规划与今年项目验收总结,为春耕备耕打下坚实基础。“秋收的硕果是终点,更是起点。我们将以知识的积淀、项目的规划和经验的总结为犁铧,深耕于冬藏时节,待春风拂过播下新的希望,奋力夺取又一个丰收年景。”张笑妹说。
秋收虽结束,凉意渐增的田野上并不寂寥。在秋收稳产的同时,一批现代化农业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在东河区鄂尔格逊村的设施果蔬高品质示范园内,27栋装配式土蓄热日光温室主体结构已建成,分拣车间和辅助用房改造维修工作已全部完成,工人们正在建设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和智能起帘放风系统。该项目建成后全部种植引进的人参果新品种,将填补我市优质果蔬新品种又一空白,预计可生产人参果40万斤,单季产值可达280万元。
这几天,位于东河区沙尔沁一村的两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温室内,番茄已完成定植。在这些示范棚内,不光采用最新的番茄品种,同时还采用了东西垄向种植和秸秆原位还田两项硬核科技,不仅节省人工20%,增产15%以上,还彻底解决了收获后的残枝随意堆放的问题,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通过品种技术示范,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的日光温室1000多亩,实现生产生态、增产增收相统一。
位于九原区的全巴图草莓种植现代产业园,四栋装配式现代高标准日光温室主体结构已经完工,正在安装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另外六栋日光温室地锚已经安装,正在搭建棚架,全部工程计划于年底前完成。项目建成后,可产草莓40吨,产值可达300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固阳县,由内蒙古嘉仕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蓝莓产业园项目也在快速推进。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马平指着已建成的大棚说:“一期38栋大棚预计11月底全部建成,将种植10万株蓝莓。”项目运用自动化数字系统、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等国际先进技术,自动化率达60%,水肥利用率提升至90%。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蓝莓870吨,年均销售额可达3亿元。
“我们将持续落实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任务,全力奋战四季度,确保完成今年和‘十四五’各项工作任务。”市农牧局副局长崔龙表示。
从秋收到冬种,从设施农业到畜牧养殖,包头农牧业正以“决战”姿态,在田野乡间书写着保障供给、促进发展的答卷,为市民冬日生活保驾护航,也为明年农业生产夯实基础。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