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建设现场,吊臂高擎、管材有序布设;园区内外,机械轰鸣、工人紧密配合……时值深秋,我市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刷新“进度表”,汇聚成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强劲脉搏。
重大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今年以来,我市以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为引领,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发挥项目建设在稳增长、扩投资、增动能中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批批关乎未来发展的优质项目、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处处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正积聚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白云鄂博矿区巴润工业园区,国内领先的大规模、长距离输氢管道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1.26亿元,管道全长195公里,设计年输氢量近期10万吨,远期24万吨。作为全国首条大规模大口径长距离输氢管道,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山北地区绿氢输送至山南应用端的运输成本,从当前车辆运输的13元/公斤降至3元/公斤以下,将极大提升绿氢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已集聚近20家产业链头部企业,形成从制氢、储运、加注到多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达茂旗,总投资59.88亿元的包头铝业达茂旗12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该项目占地158平方公里,主要建设100万千瓦风电场、20万千瓦光伏站及2座220kV升压站,创造国内外同行业三项纪录:成为国内首个借用电网线路实现新能源长距离输送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成功构建国内首家包含自备火电、异地新能源、园区绿电直供、分布式光伏、电网、储能及电解铝负荷的复杂“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国内首个采用全国容量最大的构网型储能新能源项目。项目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约3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124.9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300万吨。
在东河区,物流产业发展迎来“加速期”,三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中洲新能源智慧物流港已完成建设并投产,为年运输煤炭量500余万吨的重卡提供新能源动力,成功争取到0.319MW的分布式光伏指标,开创了新能源与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先例。东河区现代智慧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已于今年8月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项目建成后冷库容量达3.6万立方米,服务范围覆盖包头乃至整个呼包鄂城市群。包头交投空港冷链物流园项目已取得项目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书,预计将形成年25万吨左右冷链物流量,建成后将成为集冷链运输、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园区。
项目建设的“加速度”,离不开营商环境的“硬支撑”。市发展改革委会同金融监管分局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成效显著,全市已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5类经营主体22.1万户,其中获得授信、贷款企业3.4万户,累计授信509亿元、累计贷款357.7亿元。同时,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赋能 一诺畅行”创新举措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营商环境建设白皮书》,通过推行信用承诺制、拓展“信易+”应用等举措,累计完成信用承诺4249项,为8755家企业减少资金占用8.95亿元。
近日,内蒙古瑞达环保有限公司专程向九原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送来印有“办事高效暖企心、尽职尽责解企忧”字样的鲜红锦旗,感谢其精准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和土地要素保障难题。这一暖心场景正是我市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通过建立“企业拉问题单子、政府来解题”的工作机制,全市已形成问题收集、分办、解决、反馈的完整闭环,着力破解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难题。
“我们将继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充分发挥好联审联批工作机制和专项工作组作用,全面推动‘容缺受理、并联办理’,确保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做好‘冬施工程’,力争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压实各区域责任,千方百计全力完成年初既定目标,为稳投资和稳增长作出贡献。”
当前,我市正以“奋战六十天”的拼搏姿态,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从氢能产业跻身国家“双试点”,到铝业新能源项目创下多项纪录,再到物流产业迎来“加速期”,包头这片热土正以一个个实打实的重大项目、一项项突破性的产业进展,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在抓发展、拼经济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为打赢全年收官战奠定坚实基础。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彦强)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