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 | 一间“便民小屋”蕴含的城市治理“大智慧”
来源:包融媒   2025-11-15


  在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电钻、梯子等工具偶尔急需,买来却长期闲置;衣服开线、小家电故障,找专业服务费时费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烦恼”,却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真实存在。

  近日,稀土高新区民馨路街道盛唐路社区的“便民小屋”巧妙化解了这些难题。这间小屋不仅提供了工具共享、衣物缝补等实用服务,更搭建起邻里互助的平台,让社区生活变得更加温暖。

  “便民小屋”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并有效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低频但必要”需求。这些需求看似细小琐碎,却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过去,公共服务往往更关注“大民生”,如教育、医疗、养老等,而对修修补补、临时借用等“微需求”关注不足。盛唐路社区党委从居民实际出发,通过“敲门问需”,收集百余条意见,最终确定了“便民小屋”的建设方向。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确保了便民服务真正契合居民需要。

  更难得的是,“便民小屋”探索了一种可持续的社区服务模式。它不追求大而全,而是通过共享理念,将闲置资源有效利用;不依赖政府大投入,而是动员党员和居民组成志愿服务队,形成社区内生动力。这种“社区提供平台、居民共同参与”的模式,既节约了社会资源,又培养了互助精神,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从更深层看,“便民小屋”的成功在于它重建了都市生活中的邻里温情。在现代城市社区,传统的邻里关系日渐疏离,而“便民小屋”如同一座连心桥,让社区居民重新走到一起。在这里,居民不仅是服务的享受者,更可以成为提供者,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这种互动打破了“邻里不相往来”的现代都市病,重塑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社区治理中,如何将服务真正做到居民心坎上一直困扰着社区管理者,盛唐路社区的“便民小屋”提供了有益借鉴。它告诉我们,良好的社区服务不一定需要高大上的场地或昂贵的设备,而是要真正了解居民需求,用巧思和诚意打造贴心服务。其成功不在于规模之大,而在于设计之巧、感受之暖。

 “便民小屋”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正体现在对这些民生“微需求”的精准回应上。期待更多社区能从中获得启发,搭建更多这样小而精、暖人心的服务平台,让我们的城市不仅有高楼大厦的宏伟,更有邻里守望的温情。如此,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成为充满温情的共同家园。

(记者:张彦军;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