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滩,今日丰收田!盐碱地首迎辣椒丰收
2025-11-17

昔日盐碱滩,今日丰收田!我市凭借科技利刃,在盐碱地治理上取得关键突破,今秋辣椒喜获丰收,测产显示:干椒亩产超1000斤,增产高达20%。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景鑫:我现在就在九原区的打不素村,打不素蒙古语意为有盐的地方,这名字可没有半分虚言,刚进地里我们就看到了一层白色的盐霜,就在这每公斤含盐量超3克、pH值达到8.5的盐碱地上,竟然种出了密密麻麻的红辣椒,走,我们去一探究竟。


工人们在辣椒田间穿梭,熟练地采摘、脱果,空气中弥漫着辛香。这片昔日的盐碱地,如今已成“致富田”。


市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亮明:与传统的不耐盐碱的辣椒相比而言的话,这个产量增长幅度能最高达到20%。同时我们耐盐碱辣椒栽培技术也对我们黄河流域在不与粮争地的这种情况下,也是可以做到大面积的一个示范和推广。


三年磨一剑。在哈业胡同镇打不素八村的盐碱地上,经过上百个品种的试种,今年,来自湖南的“博辣”、“湘辣”系列表现尤为亮眼,其产量已追平甚至超越普通地块,并凭借早熟、品相佳、抗病性强、微量元素含量高等优势,展现出极高的商品价值。

市农牧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推广中心副主任 李志鑫:它的产量目前初步测产能达到干椒每亩1000斤以上,和其他的耐盐碱的经济作物也好,或者糖料作物也好,还有大田作物也好,它的整体效益要高出一大截。


科技利器,为产量飞跃保驾护航。田间,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精准抑制盐碱危害,为辣椒生长创造了最优环境;实验室里,分子标记技术则从种子源头狙击病害,这套“优环境+强基因”的组合拳,为高产稳产上了“双保险”。

市农牧局耕地保护科科长 张阳:结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项目,通过黄灌区的漫灌改滴灌这样的一些措施,去治理我们的盐碱耕地,提升盐碱耕地的生产潜力。

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室副主任 韩兰兰:更进一步明确植株的抗病性,好跟我们的农户去进一步推广。


我市现有盐碱耕地117万亩,其中4.2万亩已完成系统治理,耐盐碱作物出苗率从20%提升至80%以上,亩增收最高达1200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邹学校:辣椒的收入比较稳定,所以相对来讲,通过在盐碱地里种植辣椒,应该来说是包头的一个方向。                                 








(记者 :关   锋  红   梅 刘景鑫 黄嘉亮 祝家乐 毛佳伟 张建芳 邓雅鑫)

(编辑:秦新宇;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