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深一度|守护亲情
来源:包融媒   2025-11-18


影视拍摄基地一角。


日前,聚焦阿尔茨海默症家庭困境的温情短剧《妈忘了》在石拐区开机。这部以20世纪80年代为背景的作品,将镜头对准生活重压下坚守亲情与责任的普通人,通过阮春风照料患病母亲阮梅的动人故事,诠释了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守护亲情的非凡力量。


本土团队讲述本土故事


演员倾情演绎中。


《妈忘了》由内蒙古深秉映蓝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从导演、编剧、演员,全部主创均来自包头,真正实现了“本土团队讲述本土故事”。剧本的灵魂源自最朴素的生活真实——土生土长的包头编剧深蓝,将父亲十余年照料祖父却错失最后一面的刻骨铭心经历,化作了剧中最动人的情感内核。

“我们不仅有草原人的淳朴实在,更有专业的影视制作能力。这次全部起用本地团队,就是要证明包头也能制作影视精品。”深蓝如是阐释自己的创作态度。

这份专业与情怀同样感染着演员。饰演男主角陈青山的陈耀恒将包头视作第二故乡,他说:“能在家乡参与这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倍感自豪,剧中角色面对亲情与生存的两难,让我深刻体会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的不易,我会尽全力诠释好这个充满挑战的角色。”

尽管全国短剧市场一片火热,内蒙古地区的影视制作却相对沉寂。深蓝希望以《妈忘了》为起点,为家乡影视产业破局:“很多人喜欢看短剧,却不知如何参与制作,我们就是要用这部剧打破这种现状。”他透露,剧组已制定紧凑高效的制作计划,11月11日至17日完成前期拍摄,后续经过15天后期制作与7天发行流程,预计12月中旬即可在红果、爱奇艺、腾讯等平台与观众见面。

制作周期虽短,精品标准不减。本地资深导演领衔的主创团队在剧本打磨、镜头语言设计和时代氛围营造上精益求精,选用的本地演员也在专业指导下激发表演潜力,力求呈现最真实动人的情感张力。


“天然摄影棚”为短剧赋能


开机仪式。


开机仪式后,包头古城文化旅游区内的拍摄现场让人直观感受到石拐区“天然摄影棚”的独特优势——青砖灰瓦的街巷、黄土夯筑的城墙完整保留着塞北农耕文明风貌,为剧组省去大量场景搭建成本。“这里的非遗工坊、二人台表演等活态文化传承,更给剧作增添了独特的地域底蕴。”深蓝道出选址石拐的初衷。

有着“百年煤城”之称的石拐区,积淀了3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更留存下从清末、民国到二十世纪各时期的建筑遗址,自然与人文相映、历史与现代交融,早已成为影视拍摄的热门取景地。《立春》《北方大地》《安居》等多部影视作品曾在此取景,著名导演胡玫更是盛赞:“这里太完美了,原生态的东西经过精心打造,必将发出魅力光芒,变成一块影视文化宝地。”

如今,石拐区已梳理出五当召景区、战国赵北长城、原矿务局遗址等30余处特色场景,正全力打造“影视+文旅”产业新模式。石拐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妈忘了》这部本土制作的短剧,是展示地区形象、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契机。

这与深蓝的宏大愿景不谋而合。他向记者透露:“今年在石拐区还有两部短剧正在筹备中,重点呈现石拐老矿区父辈呕心沥血的故事。”目前,《妈忘了》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拍摄阶段,他计划以这部剧为基础,将石拐区打造成涵盖现代、古代、民国等多元场景的综合性拍摄基地,配套完善服化道、演员库和器材资源,构建完整影视产业链,同时为家乡培养本土影视人才。


探索文旅融合全新路径


《妈忘了》拍摄现场。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总能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地域界限,成为展现地域风貌与人文底蕴的窗口。《妈忘了》既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群体这一社会议题,有望引发公众对相关家庭的关注与关怀,更以本土创作力量为支点,为内蒙古影视产业发展和文旅融合探索全新路径。

当前,石拐区正深化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推进文旅跨越塑品彰形行动,通过强化“文旅+百业”“影视+文旅”协同发展,让“石拐元素”更多出现在影视剧中,使影视文化成为宣传石拐的新名片、旅游营销的好渠道、富民增收的新途径。

场景一隅。


初冬的石拐寒意渐浓,但本土影视人的热情正悄然点燃这片热土。这支全部由包头人组成的制作团队,正用专业与坚守证明:草原儿女不仅能歌善舞,更能用镜头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让包头在全国影视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图/记者:郇宇)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