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日气温骤降,但昆都仑经济技术开发区钢制管道产业基地内却热潮涌动。内蒙古中石钢联智慧管道有限公司的新厂区里,8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巍然矗立,生产设备正陆续进场调试,工人们穿梭忙碌于设备安装与厂房外立面处理现场,机器轰鸣与工具碰撞声交织回荡,奏响了四季度“决战60天、冲刺保收官”的奋进序曲。

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作为基地核心骨干企业,内蒙古中石钢联智慧管道有限公司新厂区的加速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跃,更成为昆区锚定钢后加工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的生动注脚。“现在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公司董事长王经伟语气中满是紧迫感,“刚拿下北非大额管道订单,客户下个月就要来考察生产流程,明年1月必须按时交货,再加上现有订单赶工,新厂区早一天投产,就能早一天释放产能、抢占市场。”
从2021年入驻时租赁2500平方米老旧厂房艰难起步,依赖传统加工工艺,到成长为中西部地区唯一出口高品质长输管道的生产企业;从国内市场稳步开拓,到产品远销中东、中亚、非洲等多个地区,中石钢联五年的加速跑,既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更离不开昆区产业生态的全方位滋养。“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慧制造’与‘品质追溯’双轮驱动。”王经伟介绍,新厂区采用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方案,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仅需10余名工人就能操控整条生产线,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一倍;同时建立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使用的二维码追溯体系,客户扫码即可查看产品全链条数据。“国外客户对质量要求极高,正是这套追溯系统和过硬的产品品质,让我们在国际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他说。
中石钢联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昆区发展钢制管道产业的得天独厚优势与精准布局。“昆区布局钢制管道产业,有五大核心优势。”昆都仑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部部长杨成君介绍,依托包钢每年1650万吨的钢材产能,原材料供应充足且运输成本大幅降低;近70年的制造业发展积淀,培育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人才保障坚实有力;G6、G7高速及包银、包兰铁路的区位优势,形成了辐射西北五省区的区位交通枢纽;国家“十五五”期间地下管廊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规划,带来了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
立足这些先天优势,昆区从今年年初便谋定而动,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作运营模式,成功盘活大安钢铁腾退的1000多亩闲置土地,全力打造专业化、集约化的钢制管道产业基地。为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园区推出一系列精准化服务举措:主动对接金融机构,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建立“项目管家”制度,全程跟踪项目建设,协调解决用地、用电、用工等要素保障问题;搭建产业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新厂区从立项到施工,园区全程帮办代办,省去了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让我们能集中精力抓建设、赶进度。”王经伟对园区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在中石钢联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昆区钢制管道产业基地正呈现“集群式发展、爆发式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基地已签约落地12家钢制管道及配套企业,产品覆盖大口径螺旋焊管、大小口径直缝焊管、锌铝镁方管圆管、保温防腐管、钢结构、光伏支架等10多个品种,成功构建起从原材料加工到终端产品输出的完整产业链。
按下建设“快进键”,跑出建设“加速度”。当前,昆区正抢抓施工黄金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拉满项目建设进度条。持续以钢制管道产业为核心支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供应链配套,精准吸引更多钢后加工优质企业入驻,推动金属深加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深耕。预计到今年年底,基地将完成86.5%的建设任务,钢制管道装备生产能力实现稳步提升,为后续规模化投产、打造辐射西北的钢制管道产业核心枢纽打下坚实基础。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图/记者:常静)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