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砥砺奋进铸辉煌 风劲扬帆正当时
来源:包融媒   2025-11-22

城市和谐新图景。记者 李强 摄

2025年秋,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包头传向全国:这座北方工业重镇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氢能区域试点,成为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与此同时,一条长达195公里的“氢动脉”——输氢管道工程全线贯通在即,正加速将包头推向“全域绿氢场景示范之城”和“氢能装备制造之城”的崭新舞台。这只是“十四五”时期包头砥砺前行、奋楫争先的一个生动缩影。

过去五年,包头在区域经济版图中强势崛起,书写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精彩篇章。于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功蹚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创新引领、绿色转型的新发展路径,为新时代现代化新包头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创新驱动 锻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走进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精密的摄像头自动对焦马达正快速下线。这家依托包头稀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小米、OPPO、vivo等品牌手机,形成了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十四五”期间,像江馨微电机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包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达到3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增至631家,它们共同构成了包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创新的浪潮源于顶层设计的强力推动。市委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强烈信号。真金白银的投入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决心:“十四五”期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累计达303.6亿元,年均增长7.6%。这份执着,终在产业前沿绽放光芒——如今,包头光伏产业已构建起从原材料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不仅一跃成为全国首个晶硅光伏产业产值破千亿元的城市,更荣获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的“世界绿色硅都”称号,以坚实的产业实践为落实“双碳”目标贡献出包头智慧与力量。

创新平台的能级决定着创新跃升的高度。在包头,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一机集团特种车辆设计制造集成技术两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如同璀璨的创新明珠,吸引着一流人才,聚焦着前沿课题,致力于解决国家层面的“卡脖子”难题。它们与全市2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一起,共同构筑起支撑包头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强大脑”。

绿染钢城 书写永续发展新篇章

初冬时节,漫步在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尽管寒意渐浓,但仍能看到不少市民在此散步休闲。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治理,这里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肾”。这一转变,是包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写照。过去五年,包头接连拿下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国家再生水利用试点城市、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等一批含金量极高的“国字号”招牌,标志着包头的绿色发展实践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结构的“绿色革命”是这场转型的核心。“十四五”期间,包头重点打造了四个5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基地,规划建设四条500千伏跨大青山绿色输电通道,建成了10座500千伏、26座220千伏、81座110千伏变电站的坚强电网,构建起多元化、清洁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工业领域的绿色化改造同样深刻。102家自治区级以上绿色工厂、7个绿色园区、32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星罗棋布,初步形成了覆盖多行业、多门类的工业绿色制造体系。与此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铁合金、电石等行业限制类装备全部退出。这一系列硬招实招,推动全市能耗强度在“十四五”前四年累计下降27.1%。

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包头建成了全区首家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精准降碳提供数据支撑;成立了首个地方林草碳汇交易服务中心,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金山银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持续巩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9.3%,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包头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赋能 激荡向北开放新气象

在稀土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专区”办理公司设立业务时,内蒙古欣诺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梦杰前后仅用时32分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免费刻制的5枚公章。王梦杰感慨:“本来想着办一家企业手续挺复杂,没想到整个流程特别快。专区的设立不仅提高了服务企业的效率,还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激发了企业发展动力。”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包头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十四五”期间,包头创新推出“三在三找”、政商恳谈会、“一对一”见面会等助企服务机制,让企业家们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和“雨中打伞”的贴心。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年来,包头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实施重点改革任务1065项。“草光互补”模式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发展了绿色能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有效提升了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一系列自主改革举措精准落地,破解了诸多发展难题。

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向北200多公里,满都拉口岸一派繁忙景象,载满货物的车辆川流不息,过货量在“十四五”期间突破千万吨大关。包头积极拓展中蒙俄经济走廊及“一带一路”合作,获批全国首个“两区外”保税维修(大型设备)、全区首个进口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试点,口岸功能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广阔的开放前景,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各路资本。2024年,全市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1100多亿元,是自治区唯一突破千亿元的盟市。这些资金的注入,为包头的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回顾“十四五”,包头用实干和担当书写了一份高含金量的发展答卷,实现了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发展动能的根本性转换、生态颜值的持续性改善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性深化。展望“十五五”,一个经济结构更优、发展活力更足、城市韧性更强的新包头,正以自信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记者:孟婧美;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