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这一创新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2025-11-25



































装甲钢作为特种装备的核心材料,因其超高强度、高硬度、强韧性及低导热等极端特性,长期面临加工难、成本高、效率低的技术瓶颈。

一机集团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工艺研究团队确立了“降磨损、控温度、提效率、保质量”的攻关目标,最终成功突破了装甲钢极端特性下的高效加工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装甲钢高效加工解决方案,并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规模化工程应用的重要跨越,为我国国防装备生产的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劲动力。




















































































55F633E1CD00CF73DD87D70A44587420.jpeg




















































一机集团焊接操作人员正在利用新技术对装甲钢进行焊接。








































































据项目负责人段爱平介绍,研究团队针对装甲钢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高温、高应力、强磨损等多重耦合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超硬刀具+多层复合纳米涂层”的组合方案,采用立方氮化硼刀具与多层复合纳米涂层技术,并结合大刃口钝化处理、负前角几何结构优化以及专用的断屑槽型设计,使得刀具的抗粘接磨损能力显著提升了40%,切削速度达到每分钟300至500米,相比传统硬质合金刀具提高了1.5倍。

与此同时,团队还系统性地制定了“工艺+参数+冷却”的综合优化策略。通过采用高压、大流量的冷却方式,有效穿透切削区域实现降温,并利用高压射流辅助断屑和排屑,综合降低了切削温度30%以上,刀具消耗量减少了15%至30%。团队制定的“高速大进给”加工策略,使得材料去除率提升了2倍,加工时间缩短了30%,加工表面的完整性达标率从原来的70%大幅提升至95%。

段爱平表示,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生产的装甲钢加工周期长、质量不稳定等“卡脖子”问题,还显著提升了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其中,高速大进给工艺的应用,也成功填补了国内在装甲钢高效加工技术领域的空白。在具体应用于装备的超高强度钢部件加工时,刀具的换刀频率从原先每加工1件就需要更换1次,优化至每加工3件更换1次,加工表面的硬度均匀性得到提升,产品废品率降低了8%。






































































































此次技术突破,不仅直接支撑了国防装备的生产制造,实现了提质增效,还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重型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技术规范与核心数据库,显著增强了一机集团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魅力一机;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