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之家的非遗造梦场
在包头,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冯卫国擅长手持刻刀,在木板上勾勒传统纹样,同时也是九原区冯氏布贴画的非遗传承立项人;母亲聂彩霞擅长飞针走线,将丝线绣进古朴服饰;女儿冯心柔则喜欢举起相机,用镜头串联起祖辈手艺与当下潮流。没有专业的团队包装,没有花哨的营销套路,这一家三口凭着骨子里的默契与热爱,把非遗手艺搬上网络,打造了一个“承古出新、融旧于潮、家传匠艺、乐动手工”的非遗“造梦场”。

2024年春节,家族布贴画技艺准备申请非遗的消息,让一直北漂在外做文化传媒工作的冯心柔心神一动。“之前跟朋友出国时看到中国传统元素的东西就特别有民族自豪感,让我想好好研究一下传统文化。直到爸爸说要申请非遗,我才突然发现,传承的东西就在身边。”冯心柔说,那一刻,她有了个主意:“我要把这些画面拍下来,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传统的老手艺。”
同年4月,北漂多年的冯心柔回到了包头,“冯二哥(追梦版)”账号也正式上线,一场家庭式的非遗传播之旅就此打开……

冯心柔拍摄视频作品。
为了让视频既有传统韵味又吸睛,一家人分工明确:冯心柔当编导、摄影师,负责构思脚本、寻找拍摄场地、后期剪辑;冯卫国和聂彩霞则发挥手艺特长,包办服装与道具制作。起初租借服装成本太高,心灵手巧的聂彩霞便自己动手缝制,从绣着传统纹样的上衣到精致的配饰,每一件都透着细腻;冯卫国更是化身“道具师”,不仅拿出自己精通的版画技艺,还亲手打造盔甲、兵器等道具,让视频里的非遗元素更加鲜活。
为了让视频里的非遗元素够“真”,一家人把“手工”二字做到了极致。拍摄“众神归位”系列时,需要一套姜子牙的盔甲道具,冯卫国跑遍了建材市场,买回PVC板、铆钉和皮革,每天下班后就坐在阳台敲敲打打。冯卫国回忆说,光一个部位就折腾了三天。
拍摄过程中的挑战,也远比想象中多得多。为了一个完美的变装镜头,反复拍摄数十次是常有的事儿。为了找到最佳的光影效果,冯心柔会在不同时间段去拍摄地测试。冯心柔回忆说,之前拍摄“众神归位”系列时,为了让变装瞬间充满奇幻色彩,她蹲守多日,最终选定傍晚时分的自然光线。那一刻,身着自制服装的爸爸冯卫国从版画里的“姜子牙”“二郎神”走出来,仿佛穿越时空。
为了演绎好女儿分配的角色,爸爸冯卫国始终坚持创新,“不能是拿来主义,别人的东西复刻一下没有灵魂。”每次设计视频里的人物和画面,他都会翻阅大量书籍,寻找创作灵感。
随着视频越拍越多,冯心柔慢慢从“记录者”变成了“参与者”。之前她只是负责拍摄,后来看着父亲刻版画,也忍不住拿起刻刀试一试,“第一次刻的时候,手劲没掌握好,把木板刻裂了,爸爸告诉我,‘下刀要轻,跟着纹样走’。”现在的她,不仅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版画作品,还会用亚克力板做创新版画。当铜板刮刀在亚克力板上刻出了现代纹样,做出充满未来感的作品时,爸爸冯卫国感叹,“年轻人把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

冯卫国在创作。
冯二哥(追梦版)账号运营至今,他们已经发布了六十多个作品,收获全网3万多人关注。妈妈聂彩霞还记得,账号运营后,第三条视频就意外“爆了”,后台不断更新的关注和提醒,让她看到了希望:“年轻人愿意关注‘非遗’,还能把‘非遗’代入到生活里,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冯心柔也越发懂得传承的意义。“刚开始只是想把爸妈的手艺展现出来,后来才明白,传承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守住初心。”她说,现在会主动抛开对流量的追求,“我们做这件事,是为了把传统手艺传下去,让‘非遗项目’延续下去,这是一种责任。”
如今,这间小小的“造梦场”里,温暖仍在继续:补光灯每天都会亮起,缝纫机的声音时常从客厅传来,相机里记录着一个又一个非遗变装的瞬间。
冯心柔说:“之前北漂时总觉得找不到根,现在才明白,根就在爸妈的手里,就在这些老手艺里。我们要一直拍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只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能真正走进我们生活里的……”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建晖)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