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里的旧时光
来源:包融媒   2025-10-26

微信图片_2025-10-15_094406_391





土豆里的旧时光

作者 / 牛银万


国庆节期间,游客在内蒙古捡土豆上了新闻,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些年,父母与土豆之间那份朴素而深厚的情感。

无论每年地里种些什么,他们总要匀出一块地来,专门种上土豆。父亲常说:“有了足够的土豆,就不会挨饿,就不怕闹饥荒。”

种土豆,父母从不马虎。他们总是选地势稍高的地块。春天一到,等地耕好、平整利索了,就开始下种。父亲把土豆切成大小均匀的种块,每个块上都带着饱满的芽眼,再蘸上一点磷肥做底肥,然后芽口朝上,轻轻按进松软的土里,最后覆上一层薄土,像给孩子掖好被角。

土豆也真是最朴实的庄稼,不需要太多伺候。浇上一两回水,锄上两遍地,再为它们培好土,就任由它们在地里安静生长。

深秋,当其他庄稼都已归仓,田野空旷起来,土豆的茎叶也由绿转黄——那是收获的信号。起土豆那天,父亲会套好马车,载上我,还有铁锹、箩筐和麻袋,一路晃悠着朝地里走去。

用现在的话来说,起土豆的确是一件很治愈的事。父亲在前头一锹一锹地挖,每一锹都挖得深,生怕漏掉一个。我和母亲跟在后头捡。新翻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湿润、厚重。刚出土的土豆带着一层薄薄的泥,黄澄澄的,像是不规则的金疙瘩,在阳光下泛着光。我捡那些明面上的,母亲则仔细翻找半埋在土里的,偶尔碰到一窝特别多的,我们都会像发现宝藏一样惊喜。铁锹破土的闷响、土豆滚落筐中的碰撞声、我们的说笑声,交织在秋日的风里。

到了中午,肚子饿了,我们就在地里点起一堆干草烧土豆。火苗舔着土豆,慢慢将它们烤熟。估摸着快好了,就用木棍刨出来,拍拍灰,小心剥开焦硬的外皮,露出里面沙糯的瓤。热气混着香气涌出来,我们吃得满手满脸都是灰。太阳偏西时,我们把捡好的土豆堆成小山,再一袋袋装车。父亲总会哼起不知名的小调,赶着马车,载着沉甸甸的收获和我们,悠悠回家。

微信图片_2025-10-15_094424_824

起完土豆,为了赶在土地封冻前完成秋灌,父亲总是立刻着手耕翻那片地。而母亲和我,还能在犁铧过后,再捡回一些“漏网之鱼”。

储存土豆用的是自家挖的土窖。起土豆前几天,父亲就会把窖重新修整一番,打开窖口通风。土豆拉回来后,要在院子里晾晒几天才能入窖。入窖时,母亲会仔细挑出破损和个小的,我负责把好的土豆装进箩筐,抬到窖口,父亲再猫腰进去,一筐筐接过去,靠着窖壁码放整齐。之后直到上冻前,父亲每天白天都会打开窖口,让新鲜空气流通。

土豆,是我们全家的宝贝。那时候,一到秋冬就没了新鲜蔬菜,土豆便成了我们的主菜。母亲常常炒土豆丝或土豆条,舀一勺腌猪肉一起炝炒,满屋飘香。再烙几张油饼,那就是记忆中无上的美味啦。

等杀了猪后,每隔几天母亲就会烩一锅酸菜,里面必定少不了土豆。菜烩好了,她总会用勺子把土豆捣烂,和菜反复搅拌,她说这样才入味。炖鱼、炖肉时,土豆更是不可或缺。

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做一顿土豆丸子。把擦好的土豆丝和面粉拌匀上锅蒸熟,蘸着炝了素油的咸菜汤吃,简单却无比满足。就算是吃面条,臊子里也总以土豆丁为主角,虽然没有肉,但炒得焦香的土豆丁嚼在嘴里,竟真有了几分肉的满足感。

农忙时节,来不及好好做饭,母亲不是煮一锅土豆,就是烤几个土豆。煮土豆时稍放点儿盐,就着烂腌菜吃,能顶大半天的饿。烤土豆有时在火炉里,母亲会细心地在土豆上蒙一层炉灰,防止烤焦,烤好的土豆剥开皮,里面又沙又甜;有时在灶膛的余烬里,烤出来的土豆带着焦香,剥掉焦硬的外皮,热气腾腾。

土豆不单人爱吃,猪和羊也爱。喂猪时,母亲把那些品相不好的小土豆煮上一大锅,捣碎了拌上麸皮,猪吃起来两个大耳朵一抖一抖的。羊啃土豆时会发出“咔嚓咔嚓”的脆响,老远都能听见,常常啃得一点不剩。

土豆还能过滤出淀粉。逢年过节前,母亲会把小土豆切成丝,用水浸泡一晚,第二天滤出淀粉,摊开晾干。用这自家产的土豆淀粉压出的粉条,又白又筋道。平时都舍不得多吃,只有到了年节或是家里来了客人,才会痛快地吃上一顿。

春天,天气转暖,为了防止窖里的土豆发芽坏掉,父亲每天忙着给土窖通风,母亲则每隔几天就下到窖里,仔细掰掉那些冒出来的嫩芽。被掰掉芽的土豆,表皮变得皱巴巴,甚至有些塌陷,即便这样,母亲也不舍得扔掉,总要想办法吃完。

我早晨出门上学,下午三点多才放学。母亲怕我中午饿,常常会往我兜里塞上一两个热乎乎的煮土豆。

成家以后,每次回老家,临走时母亲也总要给我装上一小袋家里的土豆,仿佛把这最实在的牵挂也一并给了我。

如今,父母都已离我而去。每当秋天,看见道路两旁有人在田里起土豆,那熟悉的场景总让我感到分外亲切。这时,我的眼前便会浮现父母含辛茹苦的身影,想起那些与他们在一起,有土豆相伴的快乐而温暖的时光。

微信图片_2025-10-17_091312_688

END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