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滩变金稻田!“鸭稻共生”获丰收
来源:包融媒   2025-11-02


深秋时节

黄河冲积平原上的

内蒙古土右旗明沙淖乡贺成泉村

千亩稻田如鎏金地毯般铺展在天地间

昔日荒芜的盐碱滩

如今蜕变为

“鸭稻共生”的生态种植基地

金黄稻穗随风摇曳

奏响丰收乐章

🌾🌾🌾🌾🌾




作为土右旗探索盐碱地种稻的“先行者”,种植户陈禄喜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情结。现在,这份对农业的执着还感染了儿子陈浩。今年,1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选用的仍是去年广受市场青睐的品种。因大米在加工时保留胚芽,口感与营养兼具,赢得消费者一致认可。

黄河岸边水稻收割忙


好吃又健康的大米走出乡村,陈浩组建电商团队通过直播、小视频等形式在各大平台展示“鸭稻共生”全过程,打通“线上 + 线下”销售渠道。如今,“陈禄喜珍珠香米” 已从寂寂无名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土右旗特色农产品的一张亮眼名片。





陈浩在稻田边的直播间里为粉丝介绍着收割进度




“鸭稻共生”的生态密码

是这片稻田丰产的关键

在水稻生长周期里

7万余只鸭子穿梭田间

既能啄食杂草、害虫与螺类

减少病虫害

又能翻松土壤、释放肥力

其排泄物更是天然农家肥

陈浩告诉记者

这种模式不仅省去了农药化肥成本

还能让大米达到绿色健康标准

口感更加清甜




颗粒饱满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




最初,陈禄喜试种普通水稻时,因土壤含盐量高、病虫害频发,收成寥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鸭稻共生”的生态模式,随即从湖北空运了5000只鸭苗,在30多亩稻田开展试验。没想到试种大获成功,他便逐步将种植规模扩大到千亩,鸭苗数量也增加到了现在的7万余只,形成了“稻护鸭、鸭助稻”的良性循环。而大米加工后的油糠、稻壳,还被饲料厂、酒厂争相收购,实现了全产业链资源的利用。

稻谷在隆隆的机械声中尽数归仓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模式还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增收希望。“水稻不怕水,地表有水能抑制地下盐碱上泛。”陈浩介绍,采用“鸭稻共生”模式,每亩地可增收600—800元,大米品质提升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售价上涨。如今,不少村民主动上门学习种稻养鸭经验,他们说“要和老陈学习种水稻、养鸭子”。


稻穗在微风中掀起层层金浪





从盐碱滩到“金稻田”

土右旗的“鸭稻共生”之路

不仅探索出了一条

生态友好、效益可观的

农业发展新路径

更是激活了黄河岸边乡村的发展活力

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未来
随着这一模式的进一步推广

将有更多农户共享生态农业红利

在黄河岸边续写增收致富的新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马媛,武鑫)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