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记者从全市打造医疗高地推进会上获悉,打造医疗高地“2.0版”——《关于进一步打造医疗高地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正式亮相,将从七个方面全力推升我市医疗水平提升。
一院一策 “对症入院”
加快构建错位协同发展格局,实施“强基工程”,让百姓看病实现“对症入院”“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
一院一策明晰功能定位。
市中心医院主院区建设心脏系统疾病、微创外科疾病两大专科群,东院区建设自治区领先的神经系统疾病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打造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一流的肾病临床中心、免疫性疾病诊疗中心;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全面建设自治区一流的消化系统疾病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包钢医院做强器官移植中心,肝肾移植手术量居全区首位;市第四医院打造区域骨科急危重症与复杂手术中心骨创伤康复中心,建设儿童医学诊疗中心;包钢三医院建设高质量妇女健康管理中心与新生儿医学中心;国药北方医院建设多学科融合的老年医学中心,逐步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国药一机医院转型为口腔专科医院,建设儿童口腔中心;市肿瘤医院建设肿瘤医学中心和乳腺一体化诊疗中心,打造高水平肿瘤专科医院;市蒙中医院打造自治区一流治未病中心,中(蒙)西医结合康复中心、中医脾胃病肝病特色诊疗中心、中医诊疗结石症中心;市第三医院突出传染病专科医院“平战结合”的功能定位,建设结核病诊疗中心、布病诊疗中心,打造呼吸内镜中心,建设肺科医院;市第六医院建设老年心理医学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构建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市眼科医院继续加强与天津眼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深度合作,打造自治区高水平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
“强基工程”实现资源下沉。推进网格化布局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2025年底以市中心医院为牵头医院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率先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其他各医疗集团内统一药品采购目录和供应保障机制,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双向转诊率同比提升5%、基层门诊量占比同比提高10%。
推进县乡村三级协同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2025年底,白云矿区、达茂旗、固阳县完成检验检测中心、审方中心、中心药房、转诊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土右旗全面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医保打包付费,促进医共体实质化运行,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慧急救中心、中医问诊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提升旗县区医院综合救治能力,推动建设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到2025年底收治病种数和开展手术例数增幅达到5%,县域就诊率超过60%。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药品保供能力,确保基层社区重点人群和慢性病管理率提高到68%,提升老年病诊疗康复、中(蒙)医等66个病种诊疗水平,确保看常见病、买常规药等基础就医需求能在基层解决,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综合施策深化医防协同。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信息化在传染病监测预警中的优势作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完成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工作,有效降低规模性疫情发生风险。
持续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引导支持民营医院高质量发展,鼓励民营医院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促进民营医院守法经营、依法执业。
跨市合作 “医在包头”
全力打造“医在包头”学科品牌,持续深化京蒙、沪蒙、津蒙合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名医。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依托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打造首批10个“医在包头”品牌学科。坚持“一院一特色”优化学科体系,力争国家、自治区级科研项目总量增加10%,国家专利成果总量增加20%。
高质量开展跨区域协作。持续深化京蒙、沪蒙、津蒙合作,聚焦协作医院优势专科,扩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提升综合能力。打造远程医疗平台,接通我市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先进地区医疗机构间信息通道,2025年依托协作关系,开展新技术同比增长10%。
节约集约 高效运营
医院运营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推动医院节约集约高效运行。
运营模式全面升级。出台市级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实现“六精六细六化”运营目标,将优质医疗服务高效转化为运营效益。五年内逐步减少流动负债,降低负债率。
招引人才 “名医名科”
强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管理。运用“1+1+1”模式招引人才。依托京蒙、沪蒙合作“送学徒”“引名师”,开展来包名医“师带徒”行动,提升本地医生医疗技术水平。
多措并举完善激励机制。健全联系服务高层次专家人才机制,修订绩效薪酬与实绩考核结果挂钩制度,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热情,持续开展“包头名医巡礼”和“包头名科巡礼”,营造尊医重卫氛围。
创新模式 舒心就诊
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感。三级公立医院完善“一站式服务中心”内涵建设,引入预约智能导诊系统,预约诊疗率不低于65%,60%二级公立医院建成“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广“预住院”模式,患者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推行“一次性结算”“诊间结算”“床旁结算”等便民措施,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0%以上。
提供多元化服务供给。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5个,2027年底9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成儿童友好医院,2025年底各旗县区均建成1个老年心理关爱行动项目点,2027年底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服务5000余次。
提升信息化惠民质效。2025年底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超过230项,实现“互联网+护理服务”全覆盖,在线护士和护理服务量同比增长10%。2026年底前旗县二级综合公立医院完成互联网医院建设并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
医保改革 减负惠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医保改革,实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基金得持续”。
拓展多元支付方式新格局。拓展“互联网+医保”服务模式,实现全市定点医药机构间互认流转,打造“手机下单、平台接单、医保支付”新模式,方便群众就医购药。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降低检查检验类费用比重,提高技术劳务价值比重,推动更多先进技术落户包头医院、服务包头百姓。
党建引领 锻造品牌
夯实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卫健系统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出台卫健行业党务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意见,实施“百名党务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锻造一批党建品牌。
到2025年底,建成一批标志性特色临床重点专科,形成鲜明的错位协同发展格局。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更舒适、流程更科学、服务更高效,群众就医体验显著改善,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0%以上。到2027年底,“医在包头”品牌深入人心,群众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先进的诊疗服务,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稳步增强,市外来包就诊率提升8%。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全国知名、自治区一流、辐射华北西北的医疗高地。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彦强;编辑:秦新宇;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