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丨只收“1元钱”的意义
来源:包融媒   2025-10-22


□李春燕

“理发只收1元钱,还能上门服务,这事儿比自家孩子想得都周到!”家住青山区先锋道街道青园社区的老人们,在享受“1元理发”服务时,都会生出这样的感慨。每月1日、11日,社区活动室变身为临时“理发工作室”,消毒工具整齐摆放,志愿者贴心引导;与此同时,另一组志愿者带着工具包,循着“上门服务清单”走进高龄、失能老人家中,把碎发清理干净,还念叨着头发护理的小常识——这样的场景,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藏着最动人的民生关怀。

有人或许会问,公益服务为何要收1元钱?在“免费服务”盛行的当下,这1元钱看似不起眼,实则是社区治理的巧思。跳出“公益即无偿”的刻板思维,既用象征性收费避免了资源浪费,让老人们更珍惜服务机会,也让志愿服务摆脱了“一次性热闹”的困境,形成“低成本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具体细节里,不是“一阵风”的作秀: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就设下“固定设点+上门服务”双模式;担心服务体验打折扣,就从签到引导到碎发清理全程把关;甚至连服务后的头发护理常识,都成了关怀的延伸。这1元钱,买的不是理发手艺,而是社区对老人需求的“精准回应”。

更难得的是,这场“1元理发”剪出的,不仅是老人们整齐的发型,更是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理发难”不只是生活不便,更藏着“出门难”的孤独与无奈——行动不便者怕给家人添麻烦,高龄老人担心外出安全。而社区把服务送到身边,让老人们在理发时能和志愿者唠唠家常,在碎发清理的细节里感受到被尊重,这种“被惦记”的温暖,比任何物质帮助都更能慰藉人心。

做好为老服务工作,不是我想给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不是完成一项“服务指标”,而是真正走进老人的生活里。

如今,不少社区都在探索养老服务,不妨借鉴青园社区的“1元理发”模式,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规划,关键在于“接地气、贴民心”。用最低的成本,解决最实际的问题;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最真挚的关怀。期待更多社区能从“1元理发”里汲取灵感,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实在事”,把服务做到居民心坎上。毕竟,民生温度从来不在豪言壮语里,而在每一次贴心的陪伴、每一个细致的举动中——就像青园社区的志愿者,握着理发剪刀的手,不仅剪出了清爽的发型,更剪出了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剪出了和谐社区的幸福模样。这是社区治理“精细化”的缩影,也是志愿服务“可持续”的范本。

 新媒体引导图


责任编辑: 张彦军;一审:张彦军;二审:张富博;三审:李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