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航
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相信这样熟悉的话语又出现在了大家的耳边:“哎呀,不用给妈买,这又花了多少钱?”或许妈妈不善表达情感,一句看似埋怨的背后是真正的感动。又或者妈妈无需这份例行公事的礼物,却不敢过分表达?
母亲节前夕,各大电商平台早已摩拳擦掌:“母亲节礼物送到妈妈心坎上”“趁机送点妈妈舍不得的”……从珠宝首饰到护肤礼盒、从食药保健到智能小家电,无论是二十多岁刚刚赚得“第一桶金”的青年,还是四十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电商平台总能为各个年龄段的子女们“贴心”选好母亲节礼物。
当母亲节鲜花和蛋糕的贺卡被批量代写,当短视频平台充斥着给母亲送昂贵礼物的剧本,当以孝顺为卖点的带货直播被精准推送,焦虑就在子女们心中阵阵涌起:我是不是得给妈妈买点什么?
在这场消费盛宴中,被焦虑裹挟的不仅仅只有“为爱买单”的子女们,还有看似享受这份“爱”的母亲群体。
母亲挂断了送来节日问候的视频通话,映在手机熄屏上的是落寞的神情;母亲看似高兴地接过按摩仪,要面对的却是眼花缭乱的按键和难懂的说明书;母亲收到外卖员送来的鲜花,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上,却是机器统一代写的贺卡——母亲群体或许并不真正需要每年例行公事的礼物,但是又怕辜负了子女的一片好心,只好在朋友圈里“表演感动”。在这场双方互相提供情绪价值的年度表演中,没有人在为爱买单,而是在为焦虑付款。我们越努力用消费证明爱,就越暴露爱的匮乏。
对母亲进行一段深情表白确实难以启齿、两手空空的节日祝福也实在少了些真诚,但我们应当明白,爱不应被用消费额衡量。比起方便快捷的视频通话,一张回家的车票更温暖;比起功能繁杂的按摩仪,陪妈妈做一次全面体检更用心;比起在餐厅定一桌预制的菜,为妈妈煲一锅汤更健康。从真心出发,我们无需用账单证明自己的孝心,因为妈妈永远是最懂我们心意的人。
如果非要为母爱算一笔经济账,那一定是:用爱还以爱,用时光还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