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丨感受文化的重量
来源:包融媒   2025-05-20


 图日根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主题海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院是大学校,文学馆又何尝不是。18日上午,“感恩这世界让我走过”读书分享会在包头文学馆举行,主讲人是敬一丹老师。除了面对面一睹一丹老师的风采,伴随着老师的讲述,我们还了解了她的“那个年代”的好些生活趣事。用现场一位老年读者的话说,敬一丹老师写的书,不仅是个人的自述,更是以她的方式记录着那个时代。当然,了解是相互的,在读书分享之前,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敬一丹老师参观了包头文学馆。是的,把外面的故事请进来,同时,也有机会让包头故事走出去,这就是包头文学馆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在工业城市转型的浪潮中,包头文学馆的出现,不仅是一座场馆的落成,更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另外一面。走进文学馆,馆内展陈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九原长歌”、“钢城飞歌”等主题展区,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集体记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工业史诗,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同时,文学馆通过“文化反哺”激活了市民认同,将包头艺术家杨飞云的油画展搬回家乡,让非遗传承人在馆内开设互动工坊,那些看起来与生活有些距离的艺术创作,在这里走进了百姓日常。细数文学馆展陈,你会觉得这里更像一座“城市会客厅”,将文学、艺术与市民生活紧密连接,成为撬动城市转型的又一支点。这一实践,既是对工业遗产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包头一直以“草原钢城”闻名,但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全力推进产业转型,让这座城市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涵养更多文化,提升更高品位。包头文学馆的运营,恰恰暗含了这样一条“文化破局”的路径:通过文旅融合,将文学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当非遗剪纸变成文创书签,当“钢城故事”被改编为实景剧本杀,文化建设便不再是消耗性投入,而是可持续的产业引擎,文化振兴便在“落地性”与“开放性”间达到了平衡。同时,文学馆这座“城市会客厅”也证明了它存在的意义—文化的重量,不仅能托起一座城市的过去,更能支撑城市的未来。

新媒体引导图

责任编辑: 李小艳;一审:张彦军;二审:张富博;三审:李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