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艳
近日,在包头市青山路街道,一个名为“邻里创富圈社区经济活力链”的项目引发关注。该项目通过深耕“邻文化”、塑造“邻空间”、提升“邻距离”,着力构建以信任为基、资源为脉、幸福为核的社区经济生态,为破解“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梗阻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实践答案。这不仅是一次社区治理的创新探索,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邻里创富圈”的核心在于凝聚多元力量,激活内生动力。街道牵头组建“青创社区经济联盟”,将辖区各类经营主体纳入治理网络,并建立“社区合伙人”资源库,推动资源与需求精准对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闲置空间的改造和更新,开展艺术培训和医疗健康等服务两百余次;同时将户外“边角料”打造成“绿色社交角”“小区故事角”“茶言观社”议事亭等社交空间,一个个社区活力的“生产池”由此产生。同时“邻里创富圈”还丰富消费场景,为辖区居民进行消费减免、举办多样篮球赛和嘉年华等活动、开设邻里课堂……让社区经济真正“活”起来,实现了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商户和居民都点赞叫好。
“邻里创富圈”的实践,是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涵的深化与拓展。便民生活圈建设主要着眼于满足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而“邻里创富圈”则在保障基本便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社区潜能,丰富服务供给,提升生活品质,回应的是社区街道自身的“内生力”的问题。它使“一刻钟”不仅是一个物理距离的概念,更成为一个充满温度与活力的生活单元。
更重要的是,“邻里创富圈”探索了一条将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它通过盘活社区内部资源,激发微小经济单元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就业和微经济发展。这种“微循环”的畅通,有助于增强社区经济的韧性,使社区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也能成为孕育机会、创造价值的平台。其所倡导的“邻里经济学”,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的包容性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建设的质量,最终要由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来检验。包头市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基础,以“邻里创富圈”探索为深化,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丰富社区内涵,让居民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不仅能满足生活所需,更能享受服务、参与议事、感受温情,这体现的正是城市治理精细化、人性化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