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区兴胜镇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共生共荣,绘就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而串联起这份美好、凝聚起各族人心的,正是兴胜镇“红石榴”文化促进会。自成立以来,这支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队伍,在镇党委的引领下,用政策宣讲传递党恩,用真情服务温暖民心,用规范组织筑牢根基,为兴胜镇民族团结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以前觉得民族政策离自己很远,今天听了讲解才了解,现在享受的很多福利都是民族政策带来的!”在兴胜镇的社区广场上,正在听“民族政策进万家”宣讲的王大爷不时与身边人分享感受。这一幕正是“红石榴”文化促进会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民族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作为在兴胜镇党委领导下成立的组织,“红石榴”文化促进会始终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作为核心任务。为了让政策不再是“纸上文字”,而是能真正走进各族群众心里,促进会组建宣讲团,奔赴社区、农村、学校三大阵地,用“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宣讲。
在社区,宣讲员结合居民关心的医保、就业问题,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农村,他们带着宣传手册走村入户,针对农牧民关注的生产补贴政策,答疑解惑;在学校,宣讲团创新形式,通过图片展示各民族服饰、视频播放各民族习俗故事、互动问答“民族知识小常识”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
“谢谢你们啊,逢年过节都来看看我!”中秋国庆假期,兴胜镇独居的刘奶奶拉着“红石榴”文化促进会工作人员的手不住地感叹。这样的温暖场景,在促进会的工作中已是常态。始终把各族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促进会不变的初心。
在生活帮扶上,促进会聚焦困难群众需求,每逢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会组织“送温暖、献爱心”走访慰问活动。工作人员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深入独居老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众家中,不仅送上物资,更能坐下听他们讲生活的难处,记他们提的需求。“我们不仅要送‘物资’,更要送‘关心’,让困难群众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参与慰问的促进会工作人员说。
除了物质帮扶外,促进会更注重搭建各族群众交流的“连心桥”。定期组织的“民族团结座谈会”成了各族居民增进友谊、化解隔阂的重要平台。在一次座谈会上,各族居民代表分享了身边的民族团结小事,你一言我一语间,满是“邻里互助、亲如一家”的温情。“马大姐家每次做油香,总会给我送些;他家小孙子放学家里要是没人,我家也主动帮忙照看。这些年我们处得比亲人还亲!”兴胜镇居民李大妈分享了与邻居马大姐的生活小事。
“会员不仅能参加各类活动,还能投票选委员会成员,有意见也能直接提,自己的组织自己管,感觉特别好!”一位兴胜镇“红石榴”文化促进会会员说。这份“归属感”的背后正是青山区兴胜镇“红石榴”文化促进会健全的组织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促进会实行民主集中制,设立兴胜镇“红石榴”文化促进会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委员会成员的产生则严格遵循“会员推举+镇党委审核”的流程,每届任期四年。目前,委员会成员中既有拥护党的民族政策的老党员,也有热心民族工作的社区骨干,覆盖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真正实现了“代表各族群众、服务各族群众”。
“组织规范了,人心才能更齐;制度完善了,工作才能更实。”兴胜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因为有了“红石榴”文化促进会这一规范的组织载体,兴胜镇的民族团结工作才有了“主心骨”,各族群众才有了“连心桥”。
如今,行走在兴胜镇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各族群众和谐共处的温馨场景。社区广场上,居民一起跳广场舞;田间地头里,村民互相传授种植技巧;学校教室里,孩子们认真学习……这一幅幅和谐画面正是“红石榴”文化促进会深耕民族团结工作的成果。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