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到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国家兴农政策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而新农人正是政策落地的生力军。他们携创新理念扎根田野,让惠农举措化作增收实效,让乡村资源迸发新活力。
今起,“乡村行 看振兴——新农人蹚出兴农路”栏目上线,我们将循着国家兴农大政方向,走进乡村一线,记录新农人扎根沃土、开拓创新的故事,见证政策赋能下乡村发展的新图景。

□策划 张群群 张建芳 周璐
记者 赵永峰 石硕
放弃几十万的年薪,回到农村土地里刨食;打破传统农耕思维,带着乡亲们挣到百万,别人眼里的“傻”在“新农人”刘少龙心里却是“颜值爆表”。
其实,时间也在证明: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刘少龙从一个人到带领一群人,把一个自创的品牌,创造出过亿的价值……这样的“新农人”,颜值的确帅到一塌糊涂。
深秋的达茂草原上,精力充沛的刘少龙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清晨跑步、喂羊;上午,检查面粉厂的设备、收购合作社农民送来的红皮小麦;下午,直播带货、给村委会书记们讲直播技巧,与旗领导镇领导商讨下一步村书记IP打造发展计划、向外地的客商推荐达茂旗的营商环境……“守着家乡,在努力中不断探寻到惊喜和希望,那种踏实,就是我要的乡村振兴。”
2019年,时任江苏建筑企业高管的刘少龙,因儿子受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罹患白癜风,内心深受触动。看着病床上的孩子,他下定决心:要让家人、让更多人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也要守住家乡小西滩村这处百年村落的文化根脉。
这一年,刘少龙毅然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回到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小西滩村,成立达茂旗北方禾牧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启了从“建筑人”到“新农人”的转型。

刘少龙在宣介产品。 记者 赵永峰 摄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小西滩的传统农牧业曾深陷“附加值低、无品牌、渠道窄”的困境。本地小麦收购价仅2.3元/公斤,较终端产品差价达4.7倍,农户利润率不足15%。刘少龙带着破局的决心,一头扎进产业建设。
建起面粉加工厂、牲畜养殖场、杂粮加工厂,打造北方禾牧小西滩农牧业生态循环产业基地;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586户农户签订“保底价+分红”订单,让标准化种植面积扩展到1.2万亩;拿下国家地理标志、绿色食品等多项认证,推出“小西滩”“欣北方”“蒙砡”三大品牌,其中“达茂小红皮小麦特级粉”凭借“人种天养”的特色,终端售价达9.6元/斤,比竞品高出近一倍,成市场爆款。
为了让草原好物走出大山,刘少龙化身“小西滩豁总”,拿起手机拍起短视频。他用560多条视频记录乡村生活、科普农产知识,从“旱地莜面零化肥种植”到“草原羊180天自然放牧”,全网播放量超8000万次,成为大网红。他还发起“认养一亩麦田”活动、举办“达茂小红皮小麦选拔大赛”云直播,吸引32万人次参与,让“小西滩”品牌从草原深处走向全国餐桌。
如今,“小西滩”品牌价值达1.58亿元,较2019年增长380倍;合作社助农销售额累计突破600万元,带动586户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
这些成绩只是刘少龙作为“新农人”交出的初期答卷,今年,他请教专家研究古方,对准代用茶市场,联合地标产品,推出甘麦大枣茶,最终让达茂小红皮小麦一吨卖出了20万元。
一个人带动一村人振兴小西滩,已经不能满足刘少龙的“野心”。在达茂旗委的组织下,刘少龙和他的团队带领全旗二十多位村委会书记一起做网红,组成达茂旗村书记达人矩阵主推家乡特产。
一系列精准操作,今年,“小西滩”品牌价值很可能达到两到三个亿,而达茂草原上的各种宝贝,在刘少龙和达茂旗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也变成当地农牧民致富的金钥匙。
从“劳动型”向“智造型”的跨越,刘少龙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以新理念、新技术为支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工具,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手段创新农产品营销,帮助农产品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牌商品,通过创业就业带动农户共同增收,在乡村振兴中,成为驱动农业升级和乡村变革的核心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活力。”清晨里,照着目标奔跑的刘少龙,帅得一塌糊涂。
返乡容易创业难,铆足劲的我,恰逢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机。有幸逢时,吾辈应当竭尽全力为家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六年里,电商产业的东风承载着我,在人烟稀少的偏僻边境上“垦”出了名气,成就了“小西滩”“小西滩豁总”,更成就了“新农人”沃野逐梦的新“丰景”。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