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包头大地,铺展着金黄的画卷。在达茂旗千亩马铃薯示范田里,绿浪翻滚的植株下,饱满的薯块静待破土;固阳县的谷子地里,沉甸甸的穗头低垂如金色流苏;九原区哈业胡同镇的大豆田里,豆荚满枝、测产捷报频传……这一幕幕丰收盛景,背后是包头市农牧科学研究院以科技之笔绘就的“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消费者重口感,种植者看抗性——这正是我们育种的双重目标。”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文波指着新授权的草莓品种“草原红”和“蒙特丽”介绍道。前者果形饱满、香甜适口,矮壮植株适配植物工厂,后者硬度高、耐储运,早熟一周抢占市场先机。这两个品种的诞生,源于“宝珠”草莓的成功转化经验,通过杂交选育技术攻克了抗病性、盐碱适应性等产业难题。
与此同时,“土默特稗稗”牧草通过自治区审定,耐盐碱特性让中度盐碱地焕发生机;辣椒、番茄等蔬菜品种在邹学校院士团队的把脉下,筛选出适宜沿黄盐碱地的优系。今年以来,市农科院不断让包头试产的新品种实现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多个品种实现成果转化,2025年上半年,仅“宝珠”草莓便推广300亩,经济效益超4500万元。



在达茂旗红井滩村,马铃薯“无底肥”试验田里新增的管式土壤检测仪实时回传数据,技术人员轻点手机APP即可精准指导水肥。“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达茂旗蒙盛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永旺感慨,“亩产不断增高,新技术让‘山药蛋’变成‘金豆子’。”
2025年上半年,全市建设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6300亩,集成“五统四控三提两增”技术模式。玉米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出苗率提升15%;油菜宽膜沟播技术助力单产创下211.85公斤新高;大豆根瘤菌剂接种4万亩,减少化肥依赖。更引人注目的是,九原区千亩春播净作大豆亩产达376.03公斤,刷新内蒙古高产纪录,成为“良田良种良法”融合的典范。


“对企业而言,我们需要的是能落地的科技成果!”内蒙古中天现代农牧业公司总经理徐文俊坦言。市农科院创新“四个一”工作法,组建技术团队包县联户,仅2025年上半年便派出科技人员442人次,培训农牧民1.89万人次。“农技云讲堂”发布113期短视频,点击量超67万次,让技术突破“最后一公里”。
从“看禾选种”平台展示188个品种,到智慧植保体系实现病虫害精准预警;从“三新”施肥技术辐射15万亩,到草原保险试点筑牢生态屏障——包头正构建“科研-示范-推广-产业”全链条创新生态。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推动‘宝珠’‘草原红’等品种走向全国,让包头良种香飘万家。”
仓廪实,天下安,丰收,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包头农牧科技的非凡实践,深刻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智慧。这丰收的景象,是献给这片土地的情书,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它证明,当科技的光芒照亮田间地头,传统的农业便能焕发出强劲的现代质效;当创新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发展的果实必将惠及万千农家。今日的包头,正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画卷中,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硕)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