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包头地区的中共组织、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深入大青山及周边的乡村城镇,严格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绥西根据地的党政军人员,在日伪军严密封锁和残酷“扫荡”时,尽管处境十分危险、条件非常困难,仍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保护群众的利益。八路军打进察素齐后,绥西二连的干部和战士到一家钟表铺搜索,货架上摆满了各色各样的手表。这些拿惯了锄头、枪杆的青年战士,看到琳琅满目的、精致的手表,又稀罕又喜爱,有人拿下来看一看、听一听,又照原样放好。
1940年秋天,绥西二连与敌人连续作战,一连几天没有得到休息,饭也吃不饱。有一天,二连指战员在前脑包正准备做饭,突然被李海龙的伪军包围。二连抢占了南山,边打边退,当退到黄土坡时,发现了一大片西瓜地。当时正值中午,干部和战士个个汗流浃背、又困又乏、又饿又渴,但副指导员苏发青高声提醒大家:“要遵守群众纪律,不要踩坏老乡的西瓜!”战士们十分尊重这位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自觉遵守纪律。大家小心翼翼地穿过西瓜地,没有一个人去碰一碰西瓜。
还有一次,敌人进山“扫荡”,二支队转移到大乌良石太村。由于马夫管理不慎,八路军绥察二支队于占彪司令员的马吃了老乡房檐下吊着的一些笤帚糜。于司令员发现后,严厉批评了马夫,并亲自召开军民大会,向老乡赔礼道歉,宣布对这个马夫的军纪处分。群众深受感动,一致称赞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仁义,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绥察独立二支队司令员于占彪作战前动员。
一年春天,由于日伪军长期封锁,根据地的群众没有籽种,土地只能空着。当时,绥西二连在李气沟小坝子村存放着一些粮食,准备应付特殊情况。该连的战士们了解到群众遇到的困难后纷纷表示:“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宁可不吃,也要让根据地的群众把地种上。”后来领导决定,把这些粮食全部送给群众,还帮助百姓及时播种,群众对此十分感动。
1940年夏天,小麦收割、上场时,国民党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第五路郭长青部经常到萨拉齐县四区的新营子、苏波盖一带抢劫粮草,他们还扬言:“谁要不给,就放火烧场面。”新营子村派赵二挠等3名代表到黄土尖请求萨县游击队去保卫夏收。萨县四区区长段生华亲自带领10多名年轻力壮的游击队员赶到新营子村。郭长青的部队见游击队赶到便急忙逃跑了。
194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韩伍带着队伍夜行军。在走到上纳太和下纳太之间休息时,忽然听到高粱地里有响声,哨兵一喊:“口令?”高粱地里便有人开了枪,双方打了一阵,枪声停了。韩伍带人立即到高粱地里搜索,发现有十几个人。原来是美岱桥的百姓被土匪请了“财神”(当地对“绑架”的俗称),正被土匪押解着去纳太西边的一条沟里,人质当时吓得个个面如土色、浑身打颤。韩伍和蔼地告诉他们:“我们是大青山的抗日队伍,是保护老百姓的,现在就把你们送回家。”
1942年冬天,绥西二连在武川县东野马兔村驻扎时,副指导员毛汉荣了解到,该村有位没吃没穿、只靠编筐维持生活的老人,过冬时一双鞋都没有,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双鞋送给了老人。老人对此非常感激。一次,敌人到东野马兔“扫荡”,老人一口气跑到八路军驻地李气沟报信,并说:“八路军对我这么好,发现敌人不报告是罪过!”
同年冬天,萨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张同奉命穿着便衣到孤石坝收税,不慎被日军堵在老乡黄友家里。敌人进门后抓住黄友逼问:“谁是八路的干活?”黄友是游击队的堡垒户,对日军的问话没有理会,敌人恼羞成怒,伸手就打。张同生怕黄友被日军杀害,便走到日军士兵面前,大义凛然地说:“他是老百姓,我是八路军!你们放开他!”敌人蜂拥上来捆绑他时,他奋勇反抗,一连打倒几个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打折一只胳膊后,带到武川大庙酒馆的日军据点里。一天,他乘敌不备,拿起一把菜刀,勇猛地向日军扑去,砍死、砍伤几名日军士兵后壮烈牺牲。
1943年7月,大雨连绵数日,河水猛涨。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第五路司令郭长青奉命率部从伊盟达拉特旗驻地坐船渡到黄河北岸,用炸药炸开河堤,黄河水漫到民生渠南与黄河之间的土默川,地里生长着的大片庄稼全部被泡在水里。这时,中共萨托县委书记刘启焕和地下党员刘台基,被困在白青尧附近的窦明栓老人和孙子的家里,4人同住在一间房里,所有的粮食不够4个人吃5天,他们便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坚持了20余天。临别时,老人十分感动,说:“过去听人说共产党好,我还将信将疑。这次咱们一起患难相处,大家一起劳动、一起想办法,同甘共苦,这多好啊!”
包头地区的各族人民,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配合和支援八路军、抗日游击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大青山支队抗日剿匪,打击汉奸、特务,解群众倒悬之苦,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当地群众非常拥护八路军,把八路军看成是“咱穷人自己的队伍”,不少青年纷纷要求参加八路军。支队二营的一个连进驻固阳县下湿壕乡南部的后窑子村,村里一名十四五岁无名无姓的孤儿小羊倌,看到八路军打鬼子、剿土匪,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是穷苦人的好队伍,便决心参加八路军。
一天清早,他含着眼泪拽着指导员的衣襟要求参军。指导员见他年龄小,身体又瘦弱,怕他吃苦受累,不肯接纳。情急之下,小羊倌介绍自己在放羊时练就了一手准确的投掷技术,并在现场给指导员做了演示。八路军干部战士被他的诚恳态度和精湛的投掷技术所感动,便留下了他。小羊倌成为机枪连里个子最矮的一名士兵。不久,部队突遭日伪军偷袭。当时八路军只有两个排,敌人有三四百人,形势极其危急。关键时刻,小羊倌向敌人连续扔出几颗手榴弹,炸毁了敌人的两辆汽车和6挺机枪,车上的日军死伤大半,形势变得对八路军十分有利。可小羊倌却不小心被敌人击中,牺牲时他手中还紧握着一颗手榴弹。
在大青山地区,有许多人家送子参军杀敌报国,萨县四区河子村的王老太太一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王家是萨县有名的大户,家有3处大院、500亩水田,车马齐全,牛羊成群,家大业大,生活富裕。王家女主人乔培玲是位有见识、明大义的妇女,她熟知许多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1938年秋冬时节,大青山根据地先后派于源、刘启焕、王弼臣、高鸿光等到美岱召、河子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乔培玲的次子王经雨毅然投身抗日行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乔培玲积极支持儿子的革命行动,她自己也参与了抗日斗争。她认为,不抗日就要亡国灭种,表示:“我活着不当亡国奴,死也不当亡国奴的鬼。”她鼓励王经雨:“我不怕你参加革命抗日,只怕你干一阵子软下来。忠臣不事二主,跟上共产党、八路军就要一直走到底,死也不回头!”
王经雨参加革命后,王家成了大青山根据地党政军干部来往隐蔽活动的堡垒户,掩护了许多同志,为抗日捐献了大量物资。1939年,王经雨身份暴露后上了大青山,迫于环境恶化,乔培玲带着3个孙子东躲西藏。尽管如此,她仍义无反顾地变卖家产资助游击队购买枪支。
1940年2月,姚喆司令员让萨县游击队指导员杨思华带领3个班的八路军战士,将乔培玲及长子王培玉、孙子王友群、王友众,孙女王友梅接到大青山根据地。连同她早先参加抗日队伍的三儿子王如玉,王家9口人中有7人加入了抗日队伍,两名儿媳妇留在村中为抗日队伍充当“耳目”。
在根据地,乔培玲为战士们缝补衣物、讲爱国故事、照顾伤病员,被大家尊称为王老太太。为了抗日救国,她的长子王培玉于1941年初冬下山为支队采购粮食时,牺牲在敌人的枪弹之下,老人强忍悲痛佯作不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照顾八路军伤病员身上。王老太太一家抛家舍业参加抗日的消息,在萨县沿山一带引起很大的反响。美岱召、河子村一带群众纷纷以王家为榜样,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加八路军游击队。
在王经雨家做长工的张同1940年参加了萨县游击队,1941年又动员儿子张占元参加了萨县抗日游击队。美岱召村的张永兴、张永秀兄弟,以及董二来宝、董三来宝兄弟1940年春参加萨县游击队。萨县抗日游击队经历大小70多次战斗,共牺牲干部、战士56人,其中,美岱召村牺牲16人,苏波盖村牺牲10人。抗日游击队减员后不断得到补充,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这支队伍一直保持在70人左右。
乔培玲(1884-1966),土默特人。


群众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忠实向导和耳目。不管八路军走到哪里,无论敌情有多么严重、如何变化,群众都能主动、及时提供情报。美岱召的群众为了方便八路军和地下工作人员活动,想了很多巧妙的办法。
例如,在白天发现情况后,近处用挖耳朵的手势传递消息;稍远一点,就用手里的锄头、铁锹发出危险的信号;晚上则用手电联络,蒙上红布就是平安无事,蒙上绿布或黄布就代表着危险的信号。这些土办法有效地保证了八路军和地下工作人员行动的安全。
为了便于地下工作人员进行联络和收集情报,韩伍在察素齐镇开了饭馆,馆内跑堂的、做饭的多数是地下工作者。进来吃饭的,如果是自己人,就表明真实身份;如果有外人,则在桌上用筷子摆个“八”字,跑堂的一看就明白,进而安排别的房间,进行联系或研究部署工作。
达尔罕贝勒旗安班(文职顾问)那顺敖其尔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达尔罕、茂明安两旗爱国人士一道,同百灵庙地区的日本特务机关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他常常在得到日方情报后,及时派员送达抗日阵营的有关人员,并定时、定地点进行联络洽谈,互通情报。


八路军、游击队在大青山里跋山涉水,行军打仗,需要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军衣、军鞋。美岱召一带的抗日救国会员克服重重困难,为八路军、游击队筹集、运送了大量物资。其时,日伪军十分歹毒,为了把大青山中的抗日武装与平川群众的联系割断,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在美岱召附近的各个沟口派重兵把守,严禁人们往山里运送物资,妄图把八路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大青山中。抗日救国会员发挥聪明才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利用熟悉山路的有利条件,在深夜给山里的子弟兵筹集运送了不少物资。
美岱召村的抗日救国会员裴守信,用背架子陆续向山里送了3000多斤重的物资。孟才、康全头等人也同样为根据地送去大量物资。特别是10多岁的儿童救国会员高志,他奉命从美岱桥村取军鞋,在返回的路上被敌人堵在一家老乡院中,他飞快地从1丈多高的高墙跳下,一口气赤脚跑了10余里,成功地摆脱了敌人。到达萨县抗日游击队营地后,他感觉到脚底钻心地疼痛,此时才发现脚底被划开了一个大口子,他所带的军鞋一双也没丢。
1938年冬,巴总窑农会、妇女会成立后,在党组织、动委会的领导下,积极为八路军筹集军需物资,在黄土卯成立了粮食加工碾压组和运输组,组织了担架队、粮食加工组和运输组。白天筹集粮食,碾米压面,夜晚把加工好的米面分送到八路军、游击队。妇女会组织妇女给八路军做军鞋、缝补衣服、站岗放哨、照顾伤病员,为部队解决了许多难题。

PAST · 往期回顾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编辑:张飞;校对:霍晓霞;设计:童巧鑫;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