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奇业态
以为处于职场空窗期、
通过假装上班瞒住家人作为宣传手段
在社交媒体走红
然而,当这股风潮吹至广州
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时下,“假装上班公司”在北京、广州、重庆、深圳、哈尔滨等地悄然兴起。事实上,这种“假装上班公司”“假装上班俱乐部”在广州为数不少,打开社交平台,就可以查找到不少此类招租信息和简介,也有不少租用这些公司工位的反馈帖子。
记者发现,这些“假装上班公司”不但空调、网络、打印机、饮水机、会议室等设施齐全,而且价格实惠,租金甚至低至日租9.9元,还可以灵活按小时租。
记者按照平台简介,来到广州天河区智域空间写字楼内,找到了一家“假装上班公司”。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约有20个工位的开放式办公区,一排排工位整齐排列,电脑、绿植点缀其间,空气中只有键盘的敲击声,一切与普通的公司无异。

租客在酷似真实办公室的环境中工作。
记者以一名求职者的身份进行咨询,发现与网络上流传的“对抗孤独”“治愈焦虑”等情绪价值标签不同,负责人介绍更多的是其作为办公空间的实用功能和社交属性。“我们这里打印机、微波炉、饮水机、冰箱都有配备,前台可以帮你收发快递,就像你的小助理。”
谈及费用,对方给出了明确的报价:“大厅的工位一个月400元,房间私密性好一点的是500元。租金包水、包电、包网,没有其他任何费用。”不过,这里并非按天体验的场所,“我们是半年起租,押二付一。”记者算了一下,每天的费用10多元。
当记者询问租客的人员构成时,对方回答:“这里有一位是做程序的,还有一位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他有时在三亚远程办公。我们都喜欢做线上业务的人,有不懂还能互相问一问。”
这类空间正在从单纯提供物理空间的场地租赁,向着提供附加值、构建微型社群的方向演进。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说,她和闺蜜在越秀和天河成立了“假装上班公司”,面对求职者和自由职业者招租。其实自己和闺蜜两人分别都有创业项目。开“假装上班公司”,一方面是为了营利,另一方面也在租客中物色合作伙伴,实现资源互换、一起创业。
广州市民麦先生说,自己以前也有过一段结束上一份工作、寻找下一份工作的空窗期,在投简历的阶段,感觉在家中没有职场氛围,于是就租了一个“假装上班公司”的工位,作为自己积极求职的场所。
“‘假装上班’公司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实际上是有价值的。”后来,麦先生选择做自媒体,已经做了一年多,但仍然在“假装上班公司”租办公室。一来租办公室可以让人看起来更正式,二来在“假装上班公司”有自由职业者、创业者、求职者,实际上是一个社区圈,大家在这里可以进行信息和资源整合,也可以通过交流碰撞出好的点子。
企查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企业名称中带有“假装上班”四个字的公司有14家。还有多家企业注册了“假装上班”的商标。
杭州人力社保局劳动关系处工作人员表示,“假装上班”实际上没有建立劳动关系,所以不涉及劳动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市场监管层面的界定,可能算是出租工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认为,“假装上班”这一概念触及社会关注的就业环境、职场压力、身份认同等热点话题,因此容易形成扩散效应。一些中小企业将闲置办公资源灵活出租,本质上属于办公共享经济的衍生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在他看来,“假装上班”公司可以尝试转型升级,例如,尝试灵活就业服务、自由职业者支持平台或创业孵化器等更具社会价值的新型模式。
(来源:羊城晚报、深圳工会、南方日报)
(编辑:张飞;校对:霍晓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