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 “书适”生活好去处

七月的清晨,阿尔丁植物园的薄雾尚未散尽,麓引生态茶餐空间里的城市书房已敞开大门。管理员轻拭书架上的薄尘,窗外鸟鸣与室内书香交织,静静等候着第一位在绿意中翻开书页的读者。与此同时,昆区吾悦商圈党建服务综合体里,年轻父母正带着孩子在绘本区轻声共读;政务大厅的等候区,几位办事群众捧着政策解读书籍,在等待中汲取知识……自2019年首个城市书房落地以来,特色文化空间已悄然融入城市肌理,不仅织就覆盖全域的“15分钟阅读服务圈”,更以“新”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突围之路。
空间之新:让文化如空气般浸润生活
新型文化空间的“新”,首先体现在对城市生活场景的深度嵌入。“以前想找个安静地方看书,要么跑老远去图书馆,要么挤在咖啡馆。现在下楼拐个弯就是城市书屋,遛弯时顺道就能看会儿书,太方便了!”家住昆区钢院学府小区的王阿姨笑着说,她常去的壹号书院钢院学府店,藏在小区临街商铺里,玻璃门上“城市书房”的统一标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推门而入,文学经典与生活类书籍整齐排列,几位老人戴着老花镜读报,偶尔低声交流,自在得如同在自家客厅。
这种“触手可及”的亲切感,正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最动人的创新。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大而全”的集中布局,昆区的城市书房深谙“小而美”的精髓——打造的城市书房或藏于植物园的绿意中,与茶餐空间相伴,让读者在茶香里品味书香;或嵌在百货大楼,购物累了便能钻进书堆“充电”;甚至政务大厅的角落也辟出一方天地,办事等待的间隙可随手翻阅几页政策解读。“我们的招募范围涵盖企事业单位、商圈、景区、酒店、民宿、特色街区、餐饮饭店、咖啡休闲场所等,旨在打造文旅融合的开放式阅读空间。”昆区图书馆副馆长王晓海介绍,从闲置厂房到商业综合体,从街角公园到景区驿站,这些空间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场景,让文化服务真正“嵌”进了市民的日常。
读者在鹿城阅立方尽情享受公共文化空间的魅力。
鹿城阅立方的设计则将这种空间创新推向极致。原木色书架从地面延伸至天花板,咖啡香从角落吧台袅袅飘来,几位年轻人一边啜饮拿铁,一边翻阅书籍。“这里不仅能借书,周末还有手作沙龙。我带孩子参加过剪纸体验,现在他每周都盼着来。”市民张女士的话道出了空间的魔力——这里早已超越“图书馆”的单一属性,成为融合阅读、休闲、公共教育等功能的综合文化场所。从低幼类、少儿类读物,到文学社科、生活科技、经典学术、学生教辅等多类别图书,再到文创文具,应有尽有,既有效缓解了昆区文化资源“南重北轻”的现状,更打造出集阅读、社交、美育于一体的“城市美学生活馆”。
业态之新:跨界融合激活文化生命力
空间的创新为文化服务搭建了载体,而业态的跨界融合则让这些空间真正“活”了起来。7月3日,包头百货大楼6楼城市会客厅的城市书房正式亮相,这座集阅读、展览、沙龙于一体的文化地标,一开业便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走进书房,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各类经典作品琳琅满目,生活用书、近期畅销书也一应俱全,无论是追求知识的学生、渴望宁静的上班族,还是热爱阅读的退休老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的书籍。
鹿城阅立方内琳琅满目的商品。
这种“文化+商业”的创新并非个例。6月4日,昆区图书馆在植物园麓引生态茶餐空间内新建的城市书房挂牌亮相,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完美融合。园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读者可在茶香袅袅中翻阅书籍,也能在阅读间隙漫步园林。暑假期间,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来自西安的游客刘先生在朋友圈晒出照片:“在花丛边读一本关于草原的书,这种体验太特别了!”正如麓引艺术文创社区酒店总经理毕泽华所说:“在这里,文化不再是孤零零的展品,而是能让人慢下来、留下来的生活方式。”
从“文化+商业”到“文化+旅游”,从静态阅读到动态体验,昆区的新型文化空间正不断打破边界。鹿城阅立方定期举办手作沙龙、民俗体验,包百城市会客厅开展“工业记忆”主题讲座,政务大厅书屋设置政策解读专区……这些丰富的业态让文化服务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吸引”,让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市民愿意来、喜欢来、反复来的精神家园。
运营之新:多方协作构建可持续生态
让文化空间既“叫好”又“叫座”,考验的是运营智慧。昆区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了一套多方共赢的可持续模式。“我们创新推出‘四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审核、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监督管理,为合作方降低了试错成本。”王晓海表示,以壹号书院钢院学府店为例,图书馆负责提供精选图书及运营培训,合作企业承担场地改造与日常维护,双方通过合同明确权责,不仅缩短了建设周期,更让各方在协作中实现共赢。
麓引生态茶餐空间内新建的城市书房。
内蒙古银行包头分行的实践则更具代表性。银行将闲置空间改造成书房,图书馆按需配置金融、法律类书籍,既提升了网点的文化氛围,又延长了客户停留时间。书房开放后,客户平均等候时间明显减少,投诉率下降近四成。这种“政企合作”模式让文化空间走进更多场景,也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得更远。
“更聪明的是‘以文养文’的思路。”鹿城阅立方总经理庄元贺坦言,除了销售书籍,店内咖啡、文创等消费也能带来收入,“未来我们会加大书房多元化经营,真正让空间有自我造血的能力,避免‘建起来热闹、运营后冷清’的尴尬。”事实证明,这种模式行之有效——麓引茶餐书房凭借“阅读+餐饮”的复合业态实现客流明显增长,这些成功案例印证了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生长之新: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生活方式
从第一座城市书房落地到公共文化空间全域覆盖,从单一阅读功能到多元文化生态,五年来,昆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改变着城市的物理形态,更重塑着市民的生活方式。清晨的晨读、午后的亲子时光、傍晚的邻里沙龙,书房早已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承载着烟火气的“文化客厅”。
这种变化背后,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悄然升级。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已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昆区通过五年实践证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能填补服务缺口,更能通过场景创新、业态融合、模式优化,让阅读从“任务”变成“习惯”,让文化从“知识传递”变成“生活浸润”。
如今,昆区图书馆计划在2025年再招募5家合作伙伴,将城市书房延伸至景区、民宿、特色街区,同时开展更多传统节日活动,让文化真正融入城市的血脉。在这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新”,早已超越了建筑的形态、运营的模式,而变成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它让阅读从“任务”变成“习惯”,让文化从“展品”变成“生活”,更让一座城市,因为这些充满温度的空间,变得更加柔软、更有力量。
从解决“有没有”到探索“好不好”,从追求“覆盖率”到注重“生命力”,城市书房建设,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更是城市文化生态的重塑过程。
当阅读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当文化空间真正融入城市血脉,这些散布在城市角落的书房,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也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着可借鉴的“包头方案”。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