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打造“3+5+N”重点产业集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牵引,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在各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态势。
政策支持筑牢发展根基。我市形成了重点突出、涵盖全面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出台《包头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包头市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是自治区首个盟市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方案,也是贯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纲领性文件。同时,配套出台了《包头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系列政策制度。
在系列政策引领下,我市知识产权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2020至2022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考核中,我市连续三年位居全区第一。2022年,昆都仑区获评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稀土高新区获评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2024年1月,我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同年11月,我市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
专利结出硬核成果。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授权专利总量达4304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88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02件。在首届内蒙古专利奖评选中,我市企业2项专利获金奖、4项专利获银奖、7项专利获优秀奖,获奖数量占全区的37%;同时,2件稀土专利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彰显出我市在高端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我市通过政策激励、资源倾斜,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近两年向全市创新主体发放知识产权奖励资金877万元,累计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0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形成示范引领、优势带动的梯队格局。
专利运用激活产业链条。我市积极为创新主体搭建高效对接平台,目前已建成6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家市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3家自治区级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中心、1家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通过平台运营加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专利转化对接,深化现有专利运营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我市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激发产业活力的关键举措,率先在全区通过市场化方式,建立了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降低银行融资风险。与人民银行包头分行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双向推送机制,累计推送知识产权优质企业120户。“十四五”以来,共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74笔,总金额47亿元,质押融资金额连续四年位列自治区第一。
专利转化打通价值闭环。我市聚焦重点产业链,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通专利转化的关键堵点,完成全市2981件专利数据的盘点入库工作,激活高校院所创新动力。今年6月底,专利技术转化共64项,转化金额2.88亿元,9个案例入选自治区二十大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
今年6月底,我市注册有效商标达45654件,“固阳黄芪”和“土默特右旗黄芪”入选自治区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动全市19件地理标志从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竞争优势。固阳县土特产行业协会获批自治区地理标志展示体验中心,商标品牌协会获评自治区商标品牌指导站。
专利保护筑牢创新防线。近年来,我市组织开展“蓝天”“守护知识产权”“十四冬”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各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案件超300件,办理知识产权诉前调解案件422件,实现了知识产权保护仲裁案件、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案件“零的突破”。成功办理自治区首件专利侵权纠纷当庭行政裁决案件,办理周期压减至29个工作日,仅为法定时限的三分之一。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构建“四检合一”知识产权检察集中统一履职模式,共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36件、综合履职案件10件、公益诉讼案件5件。
同时,我市搭建、推广“包证链”知识产权保护存证平台,在自治区率先利用区块链技术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破解知识产权保护存证难、举证难问题,防止知识产权领域“内卷式”竞争乱象出现。今年6月底,“包证链”平台已入驻企业944家、存证474件,同比分别增长445.7%、267.4%。
专利服务点亮创新之路。2022年,我市搭建完成知识产权智慧监管公共服务平台;2023年,成功引入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建成自治区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成功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窗口落户包头,商标注册费用由1200元/件降至270元/件,商标质押融资质权登记免费办理。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
到生产线的成果应用
从法律层面的权益保障
到市场层面的价值变现
我市正以知识产权为纽带
编织起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网”
这座工业城市的创新故事
在知识产权的护航下
续写着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