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护航“两个稀土基地”建设
创新是引擎,专利是核心。 我市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强链助企功能,用无形的知识产权激活有形的战略资源,让更多的稀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包头市“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目前,我市共有稀土专利3006件,同比增长8.8%,其中发明专利2073件;2项稀土专利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6项稀土专利获得内蒙古专利奖,3项稀土专利产业化案例获评内蒙古专利产业化二十大优秀案例。
“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完成稀土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90余笔,总金额36亿元,占全市质押总额76%。
……
一组组数据揭示着包头稀土产业的发展“密码”。当白云鄂博的矿石还在传送带上颠簸,中天宏远凭借专利证书已在融资合同上盖了章;当熔炉里的稀土合金钢泛起红光,英思特稀磁的专利地图早已圈定全球市场;当实验室的检测数据刚出结果,“包证链”的区块链存证已生成“时间戳”。
当下,能让稀土资源真正发光的不只是熔炉的温度,更是知识产权的“含金量”。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征程上,一个个专利像铆钉般铆紧了产业链,一次次质押像毛细血管输送着金融活水,一张张存证像盾牌般守护着创新果实。这便是属于包头的“稀土辩证法”,用无形的知识产权激活有形的战略资源。

英思特稀磁产品展示。
“我们公司已拥有360件国内专利,目前,还有100多件专利正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这些专利全部来源于公司自主研发,95%以上的产品和关键技术都有核心专利支撑。”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资产管理部经理曹彩婵介绍,作为上市公司,产权专利在企业占有市场份额、赢得客户认可、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思特稀磁的发展历程正是包头稀土企业依靠专利成长的生动缩影。凭借300余项稀土磁性材料应用器件方面的专利技术,公司产品在3C、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市场认可。“2024年我们的专利运用工作得到自治区肯定,先后获得内蒙古专利产业化典型案例、内蒙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等荣誉,这为公司今后开展专利运营工作明确了方向。”曹彩婵说。
不仅是稀土产业,我市的高校、科研院所也在知识产权的助力下焕发出创新活力。内蒙古科技大学与21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项目256项,合同金额达6333.41万元。其中“煤矸石中提取碳和二氧化硅及有价金属元素的方法”实现单项科技成果转让合同金额2000万元。
“为发挥专利对稀土产业强链增效的作用,我市建成稀土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持续加强稀土产业重点企业专利转化对接,深化现有专利运营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该运营中心通过盘活系统运营专利51项,反馈合作意向近百次,完成专利产业化项目40余项,专利转让成交金额累计超过8000万元。”包头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发展科副科长杨鹤飞介绍。
时下,一项项稀土领域的核心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而知识产权则是我市稀土产业技术成果的“护身符”,更为“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中天宏远企业产品展示。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融资难往往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则为包头稀土企业开辟一条有效融资渠道。
“2018年公司首次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工作,目前已与10余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获得了大额授信,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需求,真正盘活了公司的无形资产。”曹彩婵说。
“从2017年开始,我们与内蒙古银行以及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开创了‘固定资产+知识产权’双质押模式,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的抵押价值,提升贷款额度。”内蒙古中天宏远稀土新材料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康平介绍,截至2025年6月,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获得融资授信超1.3亿元,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模式,2025年获得知识产权融资超5000万元,累计超过2亿元。
包头积极搭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了“包头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双向推动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创新融资抵押模式。不仅极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需求,还提升了品牌价值。“随着这种创新模式的不断推广,我们企业的品牌效应也逐渐显现,在银行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刘康平说。

企业专利证书展示。
企业荣誉。
创新需要激励,更需要保护。为了让稀土企业的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针对知识产权维权“存证难、举证难、维权成本高”问题,包头搭建了自治区首个区块链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存证平台——“包证链”,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可溯源、可验证等技术优势,免费为稀土企业提供数据、原创设计等知识产权存证服务。截至目前,“包证链”平台已入驻企业757家,颁发电子存证证书394张。
“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让我们能够安心搞研发、大胆推新品。有了完善的保护体系,我们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底气,也更有动力去投入研发,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曹彩婵说。
此外,我市还开展了“打击侵权假冒、护航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聚焦稀土产业等重点领域,严厉打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在全国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展览会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维权援助等服务;同时,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入企服务行动,重点服务北方稀土、包头稀土研究院等10余家稀土企业,为企业“量身定制”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中天宏远。
推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离不开各方协同努力。7月23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将在我市举行。这标志着跨区域知识产权协同服务产业发展模式正式开启。
近年来,包头积极探索“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模式,促进创新资源实现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与此同时,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依托科创飞地构建“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协同创新模式。
然而,创新是引擎,专利则是核心。一直以来,包头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强链助企功能,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中国专利总公司、横琴国际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及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面向全市稀土新材料和稀土产业开展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作,促进企业专利高效益运用。
当前,在各方协同努力下,我市稀土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转化率大幅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推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中的作用,让更多的稀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杨鹤飞说。
“让每一克稀土都注入专利的‘含金量’,让每一件专利都转化为产业的‘竞争力’。”从专利的创造、运用到保护、管理,一条完整的知识产权生态链已在包头形成。在这条生态链支撑下,全市稀土产业正从“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朝着“世界级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书写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图/记者:祝家乐)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