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石拐区五当召镇缸房地村,一座现代化种猪场正在加紧建设中。这座由石拐区使用各级衔接资金,包头德康农牧有限公司建设的2000头规模种猪场,占地132.4亩,划分为办公区、生活区、生产区和环保区四大功能板块。

已投产厂区航拍图
据包头德康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强介绍,目前项目总体进度已过半,预计今年年底正式投产。项目建成后,该种猪场每年可提供5.5万头断奶仔猪,加之已投产厂区使包头德康具备年产近8万头合格商品仔猪的能力。
这不仅是一个生产单元的扩展,更是石拐区推动生猪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的关键一步。通过“政府衔接资金+企业配套+养殖户自筹”的合作机制,石拐区动员多方资源共同建设家庭农场,推行代养模式。本项目可为40个以上家庭农场标准生产单元提供仔猪,通过家庭农场代养模式,每年共可为养殖户带来2000万元的收益,有效带动本地农牧民增收。
记者了解到,石拐区地处丘陵山区,沟壑纵横,传统种植养殖条件有限,却特别适宜集约化畜禽养殖。近年来,石拐区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小而精”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进以生猪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牧业。目前,全区存栏能繁母猪3000余头,存栏育肥猪超过2万头,年出栏仔猪、育肥猪7万头以上。作为石拐区生猪产业的拳头产品,种猪产品市场拓展至内蒙古、河南、广东等10余个省市,市场占有率居华北地区前列。

新建厂区航拍图
除了经济效益,该产业还显著带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项目运营后,预计可为村内及周边提供至少20个务工岗位,月增收2000元,并通过收益金对无劳动能力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进行兜底保障,支持到户产业,人均年增收约2000元。同时,通过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降低化肥使用,提升土地质量,构建绿色循环农业体系。
石拐区农牧水务局畜牧兽医组组长史泽华表示,预计到2026年,全区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数量将翻一番。未来,石拐区将继续推动全产业链生态圈建设:上游配套饲料加工和种源升级,中游推广标准化、智能化养殖与环保处理,下游延伸至深加工产品,全力打造“种源—养殖—加工—文旅”闭环体系,力争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
依托德康、八戒等龙头企业,石拐区正朝着打造中国北方生猪“种芯”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一步步把“小种猪”养成促进区域振兴的“大产业”。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