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春燕
读《人世间》时,总忍不住拿周家三兄妹比较:周秉义有家国情怀,是能扛事的“大人物”;周蓉敢爱敢恨,活成了理想主义的模样;唯有周秉昆,像极了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人——没考上大学,一辈子围着家人打转,连父亲周志刚都曾叹气说他“没出息”,可越读到后来,越觉得这“窝囊”的周秉昆,才是《人世间》最戳心的平凡底色。
周秉昆的“窝囊”,藏在对家人的“妥协”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哥哥姐姐都离开家追求理想,他主动留在母亲身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母亲突然中风瘫痪,他白天在酱油厂扛着繁重的活计,晚上回家给母亲擦身、喂饭、按摩,一照顾就是好几年;郑娟带着孩子处境艰难,他不顾旁人眼光,把母子三人接到家里,为此还丢了工作,被父亲骂“糊涂”。连姐姐周蓉把女儿玥玥托付给他,他也毫无怨言,把玥玥当成亲女儿疼。玥玥青春期叛逆时,他急得睡不着觉,却舍不得说一句重话。他从不像哥哥姐姐那样,把“孝顺”“责任”挂在嘴边,只是默默把家里的难事都扛在肩上,哪怕受了委屈,也只是躲在厨房抽根烟,转身又给家人端上热饭。
这种“窝囊”,还藏在对“平凡”的接纳里。周秉昆也曾羡慕过哥哥的仕途、姐姐的学识,也曾经抱怨“酱油厂工作累,挣得少”,可抱怨归抱怨,他从没想过丢下家人去追逐“更好的生活”。他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大事”,却把每一件小事都干得踏实,就像墙角的爬山虎,不显眼,却牢牢扎根在生活里,守护着一方小天地。
最让人动容的是,周秉昆的“窝囊”里藏着最朴素的“善良”。好兄弟落难时,他把自家房子让出来,自己带着家人挤在小破屋;赶超患上重病没钱治,他四处借钱,甚至不惜放下脸面去求已经当官的哥哥;郑娟的弟弟光明要去寺庙,他每隔一段时间就送去生活用品。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别人有难,能帮就帮”。就连面对伤害过自己的人,他也没记恨太久——当年诬陷他的骆士宾,后来想弥补周楠,周秉昆虽然心里别扭,却没阻止两人相认。他的善良不是毫无底线的妥协,而是经历了生活的苦,依然愿意相信“人间有真情”。
读到周秉昆晚年,和郑娟享受天伦之乐,突然就懂了:《人世间》写周秉昆,不是为了歌颂“平凡”,只是为了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本就是如此——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照顾家人的责任,以及在平凡日子里守住善良与初心的坚持。我们或许都曾像周秉昆一样,为了家人放弃过一些东西,为了生活有过无奈和委屈,可正是这些看似“窝囊”的选择,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记者 周旭
2017年,梁晓声的作品《人世间》出版发行,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巨大反响。这部115万字的鸿篇巨著于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人世间》通过东北某城市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勾勒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梁晓声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将个人命运嵌入时代洪流,展现了社会转型期中普通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历程。
《人世间》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史诗般的时间跨度,更在于它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捕捉。梁晓声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线性叙事,采用多视角交替的叙事策略,使每个主要人物都能获得充分的心理展示空间。这种叙事结构特别适合展现家庭内部不同成员的主观世界,使读者能够同时理解父母与子女各自的行为逻辑和情感动机。小说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在平实的叙述中常常迸发出诗意的光芒,如对东北工业城市四季变迁的描写,不仅构成了故事的自然背景,更与人物的心境变化形成微妙呼应。
周家三兄妹的性格塑造体现了梁晓声深厚的人物刻画功力。周秉义作为长子,承载着传统家庭的全部期望,他的仕途之路看似光鲜却充满无奈;周蓉作为知识女性,追求爱情与自我实现,其叛逆与回归折射出时代对个体生命的塑造;周秉昆留守父母身边,看似平庸却守护着家庭最核心的价值。这三条人物弧线交错发展,构成了一部多声部的家庭史诗。梁晓声通过这些角色不仅展现了个体在时代中的挣扎,更探讨了中国家庭在现代性冲击下的适应与转型。
老工业城市的变迁在小说中不仅是背景,更是具有生命力的存在。梁晓声以细致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记录了老工业区从繁荣到衰败的全过程:工厂的轰鸣声逐渐消失,工人文化宫的舞会不再热闹,熟悉的邻里一个个搬离……这些描写超越了单纯的环境刻画,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保存。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转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套价值体系、一种文化背景的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周家三代人的聚散离合获得了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梁晓声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周家老屋作为物理空间,见证了多次家庭聚会与离别,成为家庭情感的物质载体。父亲周志刚的退休劳模身份,象征着旧工业时代的价值体系;而子女们各自的选择,则代表了价值多元化的现代性进程。这些象征元素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有机地融入了故事情节,使小说在具体叙事之外获得了丰富的阐释空间。
小说对亲情关系的描写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当周蓉为追求爱情离家远去时,梁晓声既描写了母亲的伤心与不解,也充分展现了周蓉内心的挣扎与坚定。这种双重视角的并置,使读者没有简单地对人物行为做出是非判断,而是能够理解每个角色在特定处境下的不得已。这种叙事伦理体现了梁晓声深厚的人文关怀。
《人世间》中的时间线处理得尤为精妙。小说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但梁晓声没有采用平均主义的时间分配,而是有的时段细致入微,有的时段一笔带过。这种疏密有致的时间处理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既表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又突出了关键人生时刻的永恒意义。在表现时代变迁时,梁晓声常常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暗示大时代的变化,如食物、服饰、交通工具的微妙改变,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历史叙事变得亲切可感。
梁晓声的文学成就在于,他能够在表现大时代的同时不淹没个体的声音,在描绘历史变迁的同时不丢失日常生活的质感。《人世间》中的亲情描写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避免了理想化的煽情,而是直面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与妥协、伤害与包容。小说最后并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和解结局,而是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建立在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差异的新伦理之上。
《人世间》通过周家三代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家庭的顽强生命力。它不是通过拒绝变革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适应与重构来获得的。梁晓声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力,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关于家庭、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忆,也是现在的镜像,更是未来的预示——关于我们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重新找到情感的锚点与价值的依托。


□记者 曹瑾
在《人世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周家三兄妹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大哥周秉义“向上”攀登,从底层步入庙堂;二姐周蓉“向外”追寻,从家庭奔向理想;而老三周秉昆,却选择了一条“向下”的道路——他扎根于“光字片”的泥泞之中,用宽厚的肩膀扛起破碎的生活、落魄的友人、受难的亲人。这种“向下”,非但不是失败与沉沦,反而成就了一种扎根于深处的伦理力量,使他成为维系周家乃至光字片那片人间烟火的精神基石。
周秉昆虽没有大哥的仕途辉煌,也不及二姐的才情横溢,但他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凭借内心的善良与坚韧,成为家人最坚实的依靠。他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用点滴行动践行着“养口体”的孝道。而这份扎根生活的态度,也延伸到了他的感情选择中——当高贵浪漫的知识分子姐姐为爱情吟诵诗歌时,秉昆却走向了被命运蹂躏、拖着盲弟和私生子的郑娟。
他第一次送钱给郑娟的场景,没有风花雪月,只有窘迫与笨拙。郑娟愣愣地看着他,又看看他手里的信封,没接。周秉昆脸憋得通红,额头冒汗,好像做贼被拿住了似的。他猛地将信封塞到她窗台上放着一盆蔫了的花旁边。这狼狈不堪的“救助”,毫无英雄气概,却饱含着最原始的道德冲动——对受苦之人的不忍。
周秉昆的“向下”更体现在他对朋友道义的坚守上。在“六小君子”的圈子里,他总是那个挺身而出的人。当朋友遇到困难,他倾尽全力帮忙,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动荡年代,他收留无处可去的德宝、国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固守着酱油厂的安稳,没有像部分人那样跟风“下海”,并非怯懦,而是更愿守着踏实日子和身边人。他的家成了光字片的“民间救济站”,他的饭桌永远为落魄者留着一副碗筷。
然而,周秉昆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最令人揪心的片段是他与骆士宾的冲突。骆士宾为争夺郑娟的儿子,两人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在激烈的冲突中,周秉昆失手将骆士宾推倒,导致其死亡,也因此再次身陷囹圄。这场变故几乎将他的生活击得粉碎,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牵挂。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周秉昆与父亲周志刚的矛盾爆发。过年时,街坊邻居对哥哥姐姐的夸赞,让周秉昆心中的委屈愈发浓烈。送父亲去火车站时,父亲一句“就算没有这些家务事拖累着你,让你去考大学,你能考上吗”,彻底点燃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多年后再次相见,周秉昆含泪倾诉:“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这段饱含真情的哭诉,不仅化解了父子间多年的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周秉昆内心深处对父亲认可的极度渴望。
这些磨难并没有打倒周秉昆,反而在苦难中磨练出更加坚韧的意志。当哥哥在官场沉浮中身心俱疲,当姐姐在理想幻灭后漂泊无依,唯有秉昆,这个最“没出息”的儿子,守护着老屋,赡养着父母,维系着家族的完整与延续。他的“向下”人生,反而获得了最大的深度和稳定性。
周秉昆代表着普通大众,他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平凡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他在琐碎日常中的坚守,在艰难困苦中的挣扎与奋进,都让我们感同身受。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并非平庸,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梁晓声通过周秉昆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开拓者,更需要无数扎根大地的支撑者。周秉昆们的“向下”人生,不是失败,而是选择;不是无能,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强大。生活中,正是这无数“向下”的力量,托举起了整个“人世间”的重量,让苦难的生活得以延续,让微弱的希望永不熄灭。
《人世间》通过周秉昆这一角色,让我们重新审视平凡生活的意义,感受人性的温暖与力量。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要忘记珍惜身边的人和平凡日子里的点滴幸福,因为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周秉昆的烟火人生,恰恰在平凡处见不凡,在卑微中显崇高,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理念最生动的践行者,也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坐标。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