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阅时光已举办七期读书会
与书共舞 匠心服务
从“爱阅护苗”到“行走的思政课”,从与本土文学作家到茅盾文学奖得主的面对面对话,《包融阅时光》读书会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已顺利开展七期活动。作为包头市融媒体中心重点打造的36个品牌项目之一,《包融阅时光》读书会致力于搭建思想交融、视野拓展的公共文化空间。
为让优质文化资源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惠及更多市民,读书会主办方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发挥官方媒体传播优势,采用“线下参与+全平台直播”模式,每一场活动均通过包融媒视频号、包头日报视频号及包融媒App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同步直播。这一传播方式不仅为包头注入了浓郁的书香气息,更构建起连接名家、本土创作者与普通读者的文化交流生态,成为北疆文化建设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如何让深度阅读重新吸引大众目光,《包融阅时光》读书会给出的答案是——以名家资源为切入点,用优质内容点燃大众阅读热情。读书会主办方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主动对接文化力量,与新华书店包头书城、鹿城阅立方合作,将茅盾文学奖得主、知名媒体人等行业大咖“请进”直播间,通过沉浸式分享与多平台传播,让鹿城百姓得以近距离接触文化名家,感受文学与思想的魅力。
纵观七期活动,名家专场始终是最受关注的亮点。5月17日第三期读书会,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携《北上》而来,以大运河为叙事线索,串联起历史纵深与当代思考,其细腻的讲述让线下读者沉浸其中,直播间内“想立刻翻开《北上》”的留言刷屏;同日,著名媒体人敬一丹以新书《走过》为载体,结合自身记者生涯,分享二十四节气里的人生感悟,更与现场观众共唱《草原晨曲》,用地域情感共鸣拉近与读者距离。而8月28日最新的一场读书会,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专场更将热度推向高潮,围绕《人世间》的创作初心,作家与读者畅谈平民史诗中的时代记忆,畅聊与包头的渊源。线下气氛热烈,线上直播间弹幕不断,充分印证了名家在吸引公众参与文化活动方面的带动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包融阅时光》读书会对“名家资源”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名人参与”,而是通过全环节的精心策划,让名家分享更贴合鹿城百姓需求。从前期与作家团队沟通主题,确保内容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到中期优化直播技术,保障线上观众的观看体验;再到后期整理金句、发布短视频切片,延长文化传播时效,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对“读者体验”的重视。这种“名家资源+本土适配”的模式,不仅让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更拉近大众与文化的距离,激发主动阅读的兴趣。



活动现场《人世间》销售火爆。
如果说名家资源为读书会带来广泛关注,那么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则让这一公共文化项目真正扎根包头、融入城市肌理。七期活动中,车夫、包讷睿、冯传友、田中元、武翔等包头本土作家与文化领域从业者始终深度参与,读书会为作家与市民搭建了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其文学作品重新认识家乡的历史与当下,让地域文化成为连接城市与居民的“精神纽带”。
首期读书会便以本土文学为主题拉开序幕,作家包讷睿围绕《橙灰的天际》,讲述90年代包头的城市变迁与人性故事,用“白河时代”的叙事唤醒市民的集体记忆;作家冯传友则以“阅读是无声的引路人”为主题,结合自身创作经历鼓励年轻人从经典中汲取养分。而第四期“《橙灰的天际》文学地域性对话会”,更是让本土文学讨论更加深入。通过邀请文学评论家、出版人与本土作家共同探讨“地域文学的时代价值”,不仅剖析了《橙灰的天际》作为“包头地方志”的文学意义,更引发了关于“如何让地域文学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思考。青山区作协主席田中元“地域文学要从‘小切口’走向‘大格局’”的观点,正是对包头本土文学发展的精准点评。
读书会还构建了“本土作家与全国名家”的对话环节。在“遇见梁晓声 共品《人世间》”专场中,车夫、武翔与梁晓声围绕“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展开交流,将包头的钢铁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融入文学讨论中,既让本土作家获得了与名家对话的机会,也让观众透过文学看到了包头的城市底蕴。这种“向内挖掘+向外传播”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本土文学的影响力,更让市民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当读者从书中读到熟悉的城市场景与生活故事时,阅读便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消费,而是对家乡文化的深度认知与情感共鸣。


公共文化项目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包融阅时光》读书会突破传统读书会“单一读书分享”的局限,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将阅读与思政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相结合,让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学、可用的实践经验,努力实现“文化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6月18日,《包融阅时光》走进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活动没有局限于课堂内的理论讲解,而是邀请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导师”——市农科院退休的番茄育种专家尚春明、包钢(集团)原副董事长周茂森、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中国二冶职工高磊,用亲身经历讲述“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报国情怀”。尚春明“数十年扎根田间、上万次实验”的坚守、周茂森“从轧钢工人到企业领航者”的奋斗、高磊“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热血,这些鲜活的故事远比抽象的理论更具感染力,不仅让职校学生找到了“技能成才”的榜样,更让他们理解了“职业价值”与“家国责任”的深刻关联。而后续启动的“未来工匠”读书行动及“读书火种”行动,则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日常阅读中,通过“21天阅读习惯养成法”,让学生在持续阅读中深化对职业精神的认知。
此外,读书会还将“实用知识科普”融入文化分享,让活动更具社会服务价值。首期活动中,文化市场执法人员讲解著作权保护、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传授正版与盗版书鉴别技巧,帮助市民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第六期联合银行与公安部门加入“反诈知识科普”,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防范金融诈骗的方法。这些内容的加入,让读书会从“纯文化活动”升级为“文化+服务”的综合平台,既满足了市民对知识的需求,也回应了社会热点问题,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服务惠民”的目标。
从春日到盛夏,《包融阅时光》读书会已经走过了七期历程,不仅为包头市民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更探索出一条公共文化项目的创新发展路径——以名家资源吸引关注,以本土文化扎根城市,以思政服务彰显价值。这种“名家资源下沉、本土特色凸显、社会价值引导”的模式,重在激活全民阅读的热潮,要努力厚植城市的文化底蕴。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持续深化,相信《包融阅时光》将继续以阅读为纽带,让书香浸润鹿城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包头城市文化名片中极具温度的一笔。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岳宇乐;图/记者:祝家乐)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