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的马背医务室
来源:包融媒   2025-09-03

草原深处的马背医务室



“以前咳嗽得厉害只能硬扛着,现在‘草原上的白衣安达’每月上门给我量血压和针灸治疗,我的老慢支再没加重过。”在达茂旗巴音花镇,72岁牧民那某握着巡诊队员的手,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今年4月以来,达茂旗组建的10支“马背医务室”巡诊队踏遍5000多平方公里草原,将医院“搬”到牧民家门口,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草原牧区落地生根。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达茂旗依托“马背医务室”巡诊,破解了边疆牧区“看病远、看病难”的民生难题,让6.6万名草原儿女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红利,为边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巡诊队员为牧民看病。(图片由达茂旗卫生健康委提供)



织就“健康网” 破解牧区医疗痛点


“‘马背医务室’的针灸大夫到嘎查了,我腰腿疼有段时间了,得赶紧去看看。”

“巡诊队给免费做B超、查心电图,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看大夫,真方便。”

……

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边疆牧区医疗条件的巨大变迁。

达茂草原地广人稀,最远的牧户到卫生院要开车近1个小时。“小病拖成大病,大病远赴他乡”曾是农牧区医疗的真实写照,基层卫生院设备老化、人才短缺的困境尤为突出。

“牧民需求在哪里,医疗服务就跟到哪里。”在这片广袤草原上,“马背医务室”以蒙古马般的坚韧,续写着守护健康、凝聚民心的动人篇章。

2025年,达茂旗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制定《达茂联合旗进一步打造医疗高地暨2025年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形成“旗蒙医医院牵头、卫生院协同、村医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整合旗蒙医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苏木乡镇卫生院及15个嘎查村卫生室资源,14个健康片区、64个健康单元及片区转诊中心层级分明,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健康守护网。

“截至今年8月,‘马背医务室’累计巡诊5844公里,服务群众1128人次,慢病规范管理率从去年同期的64%跃升至90.5%。”达茂旗卫生健康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上下联动”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


清晨的草原薄雾未散,达茂旗蒙医医院的医务人员已带着便携式B超机、心电、5G卒中单元等设备登上巡诊车。“蒙医医院出专家、卫生院摸需求、村医当向导,共同将二级医院服务送入牧户毡房。”达茂旗蒙医医院工作人员介绍。

“以前我一个人守着卫生室力不从心,现在巡诊队每月都来巡诊,我们村的慢病规范管理率大幅提升。”在希拉穆仁镇,村医对“上下联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赞不绝口。

达茂旗以提升县域医疗水平、方便群众看病为目标,推行“达病达医”模式,由专业人员对群众健康进行一对一管理,做到“群众少跑腿、专家多下沉、资源用得好”,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理念变为现实。

如今的达茂草原,55个嘎查村医疗空白点全部消除,牧民平均就医距离缩短至15公里,就医时间成本降低60%;基层医疗机构蒙医特色诊疗项目从8项增至28项,增加5大类,远程会诊覆盖率达80%,2025年牧区患者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64%;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提高36.99%、31%,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9.57%。


“一碗奶茶话健康” 构建健康服务闭环


“党旗插在巡诊一线、服务送到牧户家门口”。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马背医务室”巡诊队立足“党建引领、医疗筑基、民族团结”三位一体的牧区健康服务新模式,让党旗在广袤草原上高高飘扬。无论是蒙汉双语健康宣教中的政策解读,还是“红黄绿”三色健康档案背后的精准随访,每一次巡诊都成为传递党的温暖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达茂旗巡诊活动已开展5期,为55个嘎查村的1128名农牧民群众带去优质医疗服务。

“马背医务室”,不仅将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基层,更在诊疗服务中融入民族团结政策宣传。他们带着蒙汉双语健康手册走到牧户身边,用“一碗奶茶话健康”的方式,讲解高血压防控、冬季防寒等实用知识,还把民族政策唠给农牧民听。这种将医疗服务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的实践,织密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让健康服务成为筑牢边疆稳固的基石。

当前,医务人员下沉基层作为优质医疗资源直达牧区的重要途径,每次巡诊前,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嘎查居民群等平台,提前公示下沉专家的所属科室、擅长领域及坐诊时间,让牧民能根据自身病情“按需点单”“精准问诊”。巡诊中,专家不仅现场诊疗,让牧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二级医院的诊疗服务,同时,还会指导基层医护人员学习蒙医针灸、慢病管理等实操技能,帮助基层培育本土化医疗力量。“精准匹配需求+现场传帮带”,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双重成效。

“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达茂旗‘马背医务室’有效破解了边疆牧区就医难题,让牧区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带来的红利。”市卫生健康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夕阳下,巡诊车的辙印与骏马的蹄痕在草原上延伸。“马背医务室”传承抗日战争时期“马背上的医疗队”红色根脉,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融入实践,在祖国北疆绘就一幅“健康包头”的动人画卷。正如牧民们传唱的牧歌:“白衣安达进毡房,草原儿女享安康……”


短评


5844平方公里的健康约定

□苗雨蔚

5844平方公里的达茂草原上,“马背医务室”的脚步与车辙,勾勒出边疆医疗服务的温暖轨迹。这支巡诊队伍用蒙古马般的坚韧破解了牧区“看病远、看病难”的沉疴,让6.6万名草原儿女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堪称边疆民族地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样本。

从“小病硬扛、大病远走”到“专家下沉、按需点单”,“马背医务室”的突破在于构建了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网络。旗蒙医医院出专家、卫生院摸需求、村医当向导,便携式设备进毡房,蒙汉双语解民忧,不仅大幅提升慢病规范管理率,更以“一碗奶茶话健康”的温情,把医疗服务与民族团结拧成一股绳。

这不仅是医疗资源的下沉,更是健康理念的扎根。从消除55个嘎查医疗空白点,到远程会诊覆盖八成区域;从传授蒙医针灸技艺“输血+造血”双轮驱动,到“红黄绿”档案精准随访,每一步都踏在牧民心坎上。“白衣安达进毡房”的牧歌,唱的是健康红利,更是边疆稳固的民心基石。

“马背医务室”的实践证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必囿于形式,只要心系群众、因地制宜,便能在草原深处织就一张守护生命的健康网。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苗雨蔚)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