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带来“健康红利”
□苗雨蔚
“以前咳嗽得厉害只能硬扛,现在‘白衣安达’每月上门给量血压、针灸,我的老慢支再没加重过!”
“巡诊队给免费做B超、查心电图,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能看大夫,真方便!”
2025年4月以来,达茂旗组建10支“马背医务室”巡诊队踏遍5844平方公里草原,将医院“搬”到牧民家门口,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草原牧区落地生根。
建设“县乡一体、乡村联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旨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信息畅通,让原本“各管一摊”的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攥指成拳”,为老百姓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2023年,我市全面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确定土右旗、达茂旗、固阳县和白云鄂博矿区为试点,围绕“强基层、补短板、惠民生”核心目标,逐步打破城乡医疗壁垒;到今年8月,4个试点地区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65%以上,基层门诊中(蒙)医就诊率同比提升4.97%,医保基金县域内使用率平均增长3.49个百分点。
巡诊队员为牧民看病。
为何要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答案是,真正满足老百姓“就近看好病”的需求,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
让群众更有“医”靠,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发展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近年来,我市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升级,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信息化建设更是为医共体插上“智慧翅膀”,已基本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
让群众更有“医”靠,需要建设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全市9家市级三级医院与4个地区7家县级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成立21个名医工作室,累计派出41名医护人员,开展2322人次门诊服务、129例手术……按照大病重病在市级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内解决、日常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的目标,我市各级卫生健康系统努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让群众更有“医”靠,多渠道提升基层专业人员“供给量”是关键一招。基层医生是老百姓健康“守门人”,基层首诊是防病治病的第一道防线。我市持续加强全科医学临床和基层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与薪酬待遇,让他们能够扎根基层、干在基层。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还要把先进的健康理念带到基层,让人们逐步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全市各地组织优质医疗资源到基层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带教查房等活动,带动更多医务人员走进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健康问题,将健康知识、健康理念融入群众生活。
顺势而为,包头一鼓作气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从“搭梁架柱”向“实质运行”深化,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转变。打破机构间资源壁垒、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强化责任考核,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民生承诺变成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