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军:三尺讲台书写教育华章
来源:包融媒   2025-09-10

张利军:三尺讲台书写教育华章



在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有这样一位教师:二十二载春秋,他始终扎根教学一线,以热忱与坚守诠释教育者的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旗帜般的引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他,就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包头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张利军。




自2003年踏上讲台以来,张利军先后荣获全国录像课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班主任技能大赛二等奖、包头市卓越教师、昆都仑区教育教学拔尖人才等多个荣誉称号和奖项。同时,张利军所带的班级多次荣获市、区级“优秀班集体”称号,个人也屡次在各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拔得头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他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一位党员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最生动的注脚。



坚定理想信念
践行党员教师的初心与担当


作为一名身处教学一线的共产党员,张利军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他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承载着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时代重任。”

在工作中,张利军始终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他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教师更应成为师德师风的表率、教书育人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好的,自己首先做好。”张利军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真正入脑入心。

为了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张利军始终保持“空杯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提升新技能。他致力于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耕物理教学
构建“以生为本”的活力课堂


在22年的物理教学生涯中,张利军始终坚信,教学必须有思想、有创新,课堂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中,张利军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且极具个人特色的物理教学方法——“立足学情,按需供应,因材施教”。他始终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教学设计和实施完全以学生的真实学情为出发点。他擅长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多种高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课堂,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优化和改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科研方面,张利军同样勤耕不辍。他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参与的三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均已成功结题,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他多次承担包头市及自治区级的示范课任务,其新颖的教学设计、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课堂互动,赢得了听课专家和教师们的高度评价。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他从不退缩,总是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并善于团结同事,凝聚集体智慧,展现了新时代教师优秀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


倾注师者仁心
谱写民主管理的育人篇章


担任班主任工作21年,张利军在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他深信“身教重于言教”,时刻注重在点滴细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张利军尊重每一位学生,始终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唯有尊重才能赢得信任,而信任是促使学生不断向好的内在动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张利军说。

在班级管理中,张利军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他大力推行班级民主管理改革,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将过去的“我被管理”转变为“我来管理”。不仅让学生锻炼了综合能力,彰显了个性特长,更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成长,更放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张利军说,“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张利军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特色班级,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浸润作用。同时,他大力推进家校共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全方位、全过程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发挥辐射作用
甘为人梯助力青年共同成长


除了常规教学与管理,张利军还积极投身于学科竞赛培优辅导工作。多名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物理竞赛奖项。

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张利军毫无保留地承担起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他对待青年教师真诚热情、悉心引领,从备课上课到班级管理,全方位地进行“传、帮、带”,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专业成熟,为学校乃至包头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首二十二载教育路,张利军表示:“我将始终立足本职,坚守踏实肯干、兢兢业业的作风,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教好每一位学生,照亮学生成才逐梦之路。”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孟婧美)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