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鹿城包头再次迎来硅业盛会。在2025年中国硅业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硅业分会常务副会长林如海发表主题报告,深入剖析了我国硅产业发展状况和硅产业“十四五”规划成效,并勾勒出硅产业“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报告提到,我国硅产业已构筑起全球领先的规模优势与区域集群格局。2024年,我国硅产业各环节产能、产量均遥遥领先,其中工业硅、多晶硅和硅片产量全球占比分别为84%、94%和97%。凭借低电价优势,西部地区已形成产业集聚。目前,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形成了世界级产业集群。特别是包头,晶硅光伏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多晶硅、单晶硅产能最大城市。
技术创新更是亮点纷呈,2024年,国内工业硅大型矿热炉生产技术、工业硅烟气治理和余热利用相关技术均实现重要突破,工业硅产业正向着智能化、精益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目前,工业硅大型矿热炉日均产量达到60~70吨,并实现稳定生产;烟气治理方面,部分优秀企业已实现超低排放;此外,新一代的余热发电技术将废热、余能转化为“绿电”,现实回收可实现20%以上。
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12.2GW,同比增长107%;1—7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6.9%,带动锂电池产销两旺;硅产业进出口贸易也实现突破,2024年出口增长显著,扭转长期进口依赖。
报告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战略机遇。当下,我国坚持实现“双碳”目标,为硅产业提供政策红利。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极大增加了对高端硅材料的需求,AI算力提升也使得对硅基芯片的需求激增,绿色建筑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拉动了有机硅的需求,光伏乃至光储产业技术日益进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增强硅材料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未来,通过场景创新、标杆示范、政策引导,努力扩大硅材料在关键领域的应用,推动硅材料从“工业原料”向“核心器件”的升级。
硅产业“十五五”规划紧扣“中国制造2025”与“双碳”目标,强调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力争培育3~5个千亿级硅基材料产业群。同时,计划在包头等地建设“绿电硅谷”,实现硅料生产与风光水资源的深度绑定,从而在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地推动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构建共生生态。
包头硅产业作为报告中区域实践的生动注脚,目前已有70余家晶硅企业在此扎根,构建起“工业硅—多晶硅—单晶—切片—电池片—组件”的完整产业链。作为“世界绿色硅都”,包头已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当下的包头正全力探索“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创新模式,这不仅将为我市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必将在硅产业“十五五”规划发展蓝图中书写更多属于“包头制造”的精彩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