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与工业发展同频共振
“以前觉得民族工作离企业很远,直到市工信局的同志带着‘红石榴’学习课堂上门,不仅帮我们解决了数字化转型难题,还让我们明白民族团结就是企业发展的‘金钥匙’。”我市某稀土企业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包头工业领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扎实成效。
一直以来,我市工业领域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工作与工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三个推动”奏响了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奋进乐章。

“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考核,就是要让每一项业务工作都带着‘民族团结基因’。”市工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全局建立起“政策宣传+精准服务+创建提升”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将“六大行动”“七个持续发力”要求融入企业服务。截至目前,全局党员领导干部带队走访企业426户,累计服务478次,解决生产难题99项。
当下,“红石榴”学习课堂已成为向企业传递政策、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聚焦民族员工聚集企业,组织产业政策、项目投资、数字化转型、安全生产等专项培训,将民族政策宣传融入企业生产。与此同时,引导企业登录“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群,目前已推送惠企政策上千条。
“我们把民族政策和产业政策打包讲,既指导企业开展绿色体系建设等专业工作,也讲民族团结对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性。”市工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要让稀土‘硬科技’接上民族文化‘地气’。”市工信局在“稀土+”产业专题会上明确了民族工作与业务发展统筹推进的方向。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联合市文旅广电局、内蒙古稀土行业协会、包头建筑业协会,分别召开“稀土+”文化旅游,以及“稀土+”建材耦合专题会。以稀土创新技术为文旅、建材行业赋能,不断挖掘稀土产业及应用的增长点,并为行业交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搭建桥梁,开创了“硬资源软表达、老工业新叙事”的转型范式。
作为“世界稀土之都”,包头在稀土文创领域同步发力。聚焦“稀土轻量化”概念和“稀土+”生活场景,将民族元素与科技创新、传统工艺深度结合,推出稀土抗菌陶瓷杯、稀土箔彩书签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
“工信局搭建交流平台,让我们看到了稀土应用的新空间,也让民族团结理念通过优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包头建筑业协会工作人员说。

“没想到民族政策知识和工信领域业务能结合得这么紧密。”在全市工信系统“强基赋能・筑梦工信”业务知识能力竞赛现场,一位参赛选手结束答题后说。
此次竞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设置民族政策、党建知识、工信业务等多个答题环节,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让干部职工在比拼中深化理解。
开展业务知识技能竞赛等活动,让政策学习“活”起来。有力带动了全市工信系统干部职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业务工作中,以赛促学强本领,以学促干勇担当,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谱写工业经济新篇章聚力赋能。
从工业园区里民族政策宣传展板与现代化生产线的交相辉映,到生产一线上技术指导与民族文化交流的同频共振;从“红石榴”课堂上政策宣讲与产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到企业车间里各族职工携手攻关的生动场景,民族团结的力量已深深根植于我市工业发展沃土。这里的每一次转型升级、每一项创新突破,都离不开各族群众同心同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三个推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让工业发展的‘硬实力’与民族团结的‘软实力’相互促进,为全市工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的磅礴力量。”市工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