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深一度|选在包头扎根,这些青年干得起劲
来源:包融媒   2025-09-15

选在包头扎根,这些青年干得起劲



从产业车间的技术革新到乡村社区的民生服务,从实验室的科研攻坚到基层一线的健康守护,在包头这座工业城市的各个角落,无数青年人才正以奋斗为笔,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蓝图。他们在岗位上锤炼本领、在实践中担当作为,不仅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更以青春之姿为包头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01
以“钻劲”攻克产业难题


走进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青年技术骨干魏占超正带领团队对磨粉项目的设备安装进行现场调试。这个来自赤峰的小伙子,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后,通过昆都仑区人才储备岗进入企业,如今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回顾两年多的成长历程,魏占超坦言,是岗位上的锤炼让他实现了从“校园新人”到“技术能手”的蜕变。

初入企业时,面对离心泵、压缩机等复杂的工业设备,以及台账上密密麻麻的精密数据,魏占超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忐忑的是,面对这些工业“巨兽”,真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好在企业推行的“师带徒”机制为他搭建了快速成长的平台。在师傅的指导下,魏占超从识图纸、辨材料学起,每天泡在车间里,跟着师傅排查设备故障、熟悉工艺流程,把遇到的问题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下班后再对照专业书籍反复琢磨。

为了吃透设备与工艺的衔接要点,魏占超主动申请参与设备检修和技改项目。他钻进过数十米高的洗涤塔,爬进过狭窄的反应器,亲手触摸设备内部结构,记录关键参数变化。“这两年来,我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钻进过洗涤塔,爬进过反应器,在一次次设备检修中,亲手触摸、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逐渐掌握了各类动、静设备的检修标准、维护关键参数以及故障判断的方法。同时,我也积极投身到公司的各类技改项目中,在实践中锤炼技术,至今已参与完成3项大型技改项目的设计、安装、开车的全过程。”魏占超告诉记者。

从“懵懂新人”到“独当一面”的成长,魏占超在这片产业发展的热土上实现了个人技能和职业发展。“是这里的就业温度,温暖了我就业路上的每一步;是这份知遇之恩,让我坚定了扎根北疆、建设绿色硅都的决心。我真诚希望有更多青年人在这片充满温度的土地上踏实奋斗,让青春在这片沃土上实现价值。”魏占超说。


02
以温情架起连心桥梁


“王阿姨,您申请的就业困难补贴已经审批通过了,钱很快就能到账。”在卜尔汉图镇政务服务大厅,就业服务专员睢爱珍正在给居民打电话告知补贴申领进展。2024年,睢爱珍通过“三支一扶”就业促进岗来到镇里,负责辖区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基层是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刚接手工作时,睢爱珍就遇到了难题:部分居民对就业政策不了解,有的就业困难人员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还有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为了摸清辖区就业底数,睢爱珍制定了“分片走访+电话回访”的工作方案,每天带着笔记本走村入户,详细记录居民的就业状况、技能水平和就业意愿。遇到年龄大、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居民,她就手把手教他们操作就业服务平台;针对就业观念陈旧的群众,她结合成功案例讲解就业政策,帮他们转变思路。

在走访中,睢爱珍发现村民张师傅因身体残疾找不到工作,家庭生活困难。了解情况后,她主动帮张师傅申请就业困难认定,根据他的身体条件推荐了村级公益性岗位,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如今,张师傅在村里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每月有稳定收入,家庭生活得到改善。

为了实现“人岗精准匹配”,睢爱珍建立了“辖区劳动力信息库”和“企业岗位需求库”,定期梳理更新信息,通过微信群、村广播、线下招聘会等方式推送岗位。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她实行“一人一档”管理,提供政策解读、职业指导、岗位推荐“一站式”服务。

除了日常服务,睢爱珍还承担着防返贫监测台账更新和就业政策宣传工作。她每月定期更新辖区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就业状态,及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帮扶;通过开展政策宣讲会、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让就业创业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


03
青年守护者以坚守筑牢民生底线


“这家企业的噪声检测数据有点异常,我们需要重新采样复核。”在昆都仑区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内,昆区疾控中心青年医师冯姗姗正拿着检测仪器,仔细记录着车间内的噪声数值。2023年,冯姗姗通过人才引进加入疾控中心,从事职业健康工作。两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辖区60家企业,用专业知识为劳动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职业健康监测是预防职业病的关键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刚接触这项工作时,冯姗姗就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企业分布散、监测点位多,部分中小企业对职业健康重视不足,配合度不高。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冯姗姗制定了“一企一策”的监测方案,提前与企业沟通监测流程和注意事项,牺牲周末和节假日开展现场采样。

2024年,针对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管理薄弱的问题,昆区疾控中心开展专项监测行动。冯姗姗主动请缨,牵头负责接尘、噪声接触劳动者的健康检查工作。为了动员企业员工参与检查,她逐一上门宣讲政策,用“职业病案例+健康危害”的方式,让企业和员工认识到职业健康检查的重要性。在采样检测阶段,她每天早早来到企业,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粉尘弥漫、噪声嘈杂的车间内连续工作数小时,确保每个监测点位的数据都真实可靠。

提升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是降低职业病风险的根本。她牵头开展“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制作课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防护技能。在一次宣讲中,有员工提出“噪声环境下戴耳塞影响沟通怎么办”,冯姗姗当场演示正确的耳塞佩戴方法,并推荐适合车间作业的防护耳塞,还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后续咨询。截至目前,她已开展宣讲3场,覆盖1000余人次,完成200人次重点人群素养干预,推动劳动者健康认知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对于确诊的职业病患者“一人一档”,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现场指导,跟踪康复情况,帮助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人才选择扎根包头,在岗位上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他们在车间厂房里攻克技术难关,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用创新让“包头制造”更有竞争力;他们在社区村落间奔走忙碌,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用温情让治理更有温度;他们在公共领域中坚守初心,把责任扛在肩头,用专业为民生筑牢防线……他们或许身处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但都有着同样的选择——把个人的青春坐标锚定在城市发展的坐标系上,用“敢闯敢试”的冲劲、“精益求精”的钻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他们用奋斗证明:青春的价值,从不只在于仰望星空的理想,更在于脚踏实地的担当;青春的意义,从不只在于个人梦想的实现,更在于融入时代、反哺社会的奉献。




青年说

青年与城市共赴一场“成长之约”

李春燕

对于青年而言,包头是孕育希望的“沃土”——这里深厚的工业底蕴为技术青年提供了攻坚实践的广阔舞台,多元的民生需求为服务青年开辟了施展才干的基层阵地,完善的成长生态为各类青年搭建了从“起步”到“成才”的阶梯。

这座城市不设“天花板”、不划“边界线”,用包容的姿态接纳每一份奋斗,用务实的支持托举每一个梦想。而对于包头而言,青年是激活潜能的“引擎”——产业青年的技术创新,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基层青年的贴心服务,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增添了“软实力”;专业青年的坚守担当,为民生福祉改善筑牢了“硬支撑”。从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到社区服务的温馨场景,从实验室的精密研究到疾控一线的忙碌身影,青年的奋斗足迹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这座工业城市在转型中更具活力、在发展中更有温度。

当青春的脉搏与城市的心跳同频,当青年的奋斗与城市的未来同向,必将汇聚成推动包头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书写出“城市成就青年、青年点亮城市”的时代新篇。





策划:周旭,张浩轩;文/记者:李春燕)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