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以“北疆文化”品牌为引领,打造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舞动北疆”“唱响村歌”等活动走进社区、乡村,“市民夜校”“书香北疆・码上阅读”丰富老百姓精神生活……目前,我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96场,惠及群众近45万人次

“没想到在美术馆看到这么多名家画作,一笔一画、一色一墨,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才华的展现,也让观展者沉浸式感受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读懂其中蕴含的大美意蕴。”9月9日—24日,包头美术馆举办“融铸北疆·齐心向党——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美术作品展”,市民王芳分享了观展感受。
当下的包头,文旅融合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从城市展馆到乡村景区,从非遗传承到艺术展演,一场场特色文旅活动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鹿城竞相绽放。
“以前觉得艺术离生活很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听音乐会,街坊邻居一起听听音乐、聊聊天,这种感觉特别好!”看完市民音乐会后,李女士难掩兴奋。如今,这样的文化惠民场景在包头随处可见。
今年以来,我市以“北疆文化”品牌为引领,打造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舞动北疆”“唱响村歌”等活动走进社区、乡村,“市民夜校”“书香北疆・码上阅读”丰富老百姓精神生活……目前,我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96场,惠及群众近45万人次。
在青山区东达山艺术季现场,非遗体验区人头攒动。面塑、剪纸、内画等非遗技艺集中亮相,传承人手把手指导游客创作。“90后”游客王女士拿着亲手制作的面塑说:“一直觉得非遗创作很‘古老’,没想到这么有趣!”艺术季期间,近3万人次游客参与其中,在互动体验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走进固阳县下湿壕镇,红色文旅与生态农业的融合让人眼前一亮。在红色文化体验馆内,游客通过VR技术重温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大英图展馆的黄芪展厅里,“41°固阳献”黄芪品牌吸引着众多客商。“我们将红色资源与特色产业结合,推出‘红色IP+文创产品’发展模式,带动乡亲们增收。”下湿壕镇工作人员介绍。
春坤山、马鞍岭景区、南白菜沿河露营地、大英图村传统古村落等景点串珠成链,逐步形成以“红色文旅+生态采摘”为主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黄芪、草莓、樱桃等特色农产品,通过采摘、研学、采风等活动吸引学生团体、亲子家庭等特定人群。固阳县下湿壕镇聚焦农业生产、文化知识与实践体验有机融合,探索农文旅协同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共接待采摘研学活动2000余人,带来收益40万元。
九原区的乡村旅游同样精彩纷呈。阿嘎如泰苏木打造“红石榴”研学基地,开发红色文化研学、农旅融合休闲线路,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带动100余人就业。此外,组织各族群众参与民族特色项目培训,学习刺绣手工艺、花馍制作等谋生技能,如今,花馍工坊已带动1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预计全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收益,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稀土高新区黄河大集景区,以“天下黄河第一村”为核心,探索出一条“文旅促团结、团结兴发展”的实践路径。“黄河小院”生动展现沿黄九省区习俗,“西口情”沉浸式演出再现历史场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兴趣小组”让游客近距离学习传统技艺。“景区开业以来,已有数千名游客参与非遗体验,大家在学习交流中增进了感情。”黄河大集景区工作人员介绍。
九原区构建“历史文化游、红色研学游、乡村生态游”三位一体格局,横竖街升级改造后重现“老九原”风情,麻池博物馆展示秦汉文化魅力,嘉亿兴军旅文化体验园让游客“重走长征路”。2024年,九原区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消费超千万元。“我们还开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交旅游专线,串联城乡景点,方便市民游客出行。”九原区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
在以文旅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过程中,我市不断创新活动模式。九原区的“工旅互动”让游客走进转龙酒业、好德亨食品等知名企业,了解现代工业发展;青山区的“艺术+田园+夜经济”模式,让东达山艺术区成为夜间打卡胜地;稀土高新区的“机制化保障”,建立“文旅+民委+景区”三级联席制度,确保民族团结工作常态化开展。
从城市到乡村,从文化活动到产业发展,包头以文旅融合为纽带,让各族群众在共游、共乐、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我市还将继续深挖文旅资源,打造更多特色品牌,让民族团结之根深深扎在各族群众心中。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
(编辑:张飞;校对:吴存德;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