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一中 弦歌百年 桃李芬芳
来源:包融媒   2025-09-21

包一中 弦歌百年 桃李芬芳





公元1925年仲夏,一颗教育的种子在塞北大地播下。自此,绥远二中(包头市第一中学前身)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翻开《包头市第一中学校史》,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长廊,走进了这所学校的百年岁月。

从绥远特别行政区区立第二中学的兴学救国,到绥远省立第二中学的筚路蓝缕,从绥远省立包头中学的初具规模,到包头市第一中学的青春焕发、根深叶茂……一个世纪的光阴流转,这所塞外名校不仅见证了包头从边陲小镇到草原钢城的沧桑巨变,更成长为内蒙古教育界一面旗帜。



烽火诞生
包头首所中学的使命


租用私人住宅作校舍,两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兼宿舍,两个班70名学生,任课教师和行政人员十余人。

这便是包头市第一中学最初的模样。别看条件简陋,这所学校可是包头第一所中学,也是当时绥远西部地区的最高学府。

1925年,中国内忧外患。“国家之盛衰,全视人民识智之高下”“救国之道,根本于发展教育,特别是平民教育”时任西北边防督办的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以如此忧国忧民之心,创建了这所学校,也赋予了她“教育兴邦”的历史使命。

即便在风雨如晦中屡经迁转,学校从未放弃办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学识、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

昏暗的油灯下、粗糙的书桌上,孜孜不倦的教师将众多学生送上通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业学院等高等学府的道路。有史料赞叹,“长期培养出之人才,不论后来升学作事,惹起绥人之重视,即当时师生朝夕弦歌,道德威化之情形,亦为任何时期学校所罕见”。

也有不少学生,在进步思想的教育熏陶下投身革命洪流。从史料记载中,我们看到,1929年原绥远省西部地区久旱无雨,学校师生掀起反官僚、反囤积、反贪污运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抗战爆发后,以校友高万章烈士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为民族独立奉献了热血和青春。抗美援朝时期,先后有百余名学生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源起于家国忧患,这种在烽火中坚守教育火种的精神,成为包一中最初的文化基因。这一切都证明,真正的教育能穿透战火与时光,在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民族复兴的希望与力量。



与国同兴
建设时代的育人摇篮


在包一中校史馆,一块褪色的“为人民服务”牌匾格外醒目。这块由1950届首届高中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牌匾,表达了学子们惜别母校后决心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学校肩负起为地区和国家培育建设人才的重任。1950年出任校长的李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地名师先贤汇聚躬耕教坛,学校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确立了在内蒙古地区大校、强校和名校的地位。

从此,数以万计的学子从这里启程,把奋进足迹镌刻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以著名美术教育家白铭为代表的校友在文艺界留下了鲜明的一中印记。武警陕西总队政委肖东海、四川大学副校长李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长青、北航学术委员会主任樊尚春、国家审计署党组成员张俊、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高博、八一女排主力队员王琳……诸多校友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更多的校友凭借在校积淀的扎实底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

与此同时,学校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示范性学校、内蒙古自治区优质高中、全国特色教育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首批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全国教育系统教研先进单位、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双丰收。

一代代学子自此扬帆,将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项项荣誉于此铸就,见证了教育沃土上初心不变、薪火相传的辉煌。



面向未来
百年名校的新程宏图


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包一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保持领先优势?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包一中现任校长席文儒表示:“百年之际,我们立于新起点,要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价值引领,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遵循,将学校发展深度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使命担当、更实奋进举措,在新征程中锚定‘立德树人’初心、勇担‘培育新人’使命,奏响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教育强音。”

为此,包一中聚焦质量立校、文化铸魂、课改强基、服务赋能四大核心,聚力深化全面育人体系、锻造德业双馨师资、推进教研创新变革、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构建家校协同生态、深耕特色办学路径等七大发展工程,志在建成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科学规范、师资梯队卓越、教学质量领先、文化浸润人心的自治区示范高中,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如今,包一中早已不是初建时的模样。10万平方米的校园里,16栋教学单体掩映在绿树花海中,3000多名师生徜徉知识海洋。正如“包头一中百年赋”所言:“松青柏翠,庭院芬芳。文体竞秀,享誉四方。”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1925年到2025年,包一中从简陋的校舍到现代化的校园,从数十名师生到桃李满天下,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回望百年,这座塞外名校,正如她所在的城市一样,既有钢铁般的坚韧,又有草原般的胸怀。在新的历史时期,包一中将继续踏着时代的节拍,迈着创新的步伐,续写百年名校的辉煌。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燕;图/记者:王嘉伟)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