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保
是民生之依
更是千家万户健康梦的坚实守护
普惠精准
织密筑牢全民保障网
一张覆盖全民、兜底有力的医疗保障网,正在包头越织越密、越织越牢。“十四五”期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随着参保户籍限制全面放开,在包创业居住的“新市民”群体同样被纳入保障体系。
从河南来包做生意的张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去年他因急性阑尾炎住院,得益于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了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报销后个人仅支付不到一千元。“真没想到,在异地他乡也能有这么好的医保保障,心里特别踏实。”他的经历,正是包头医保扩面提质的生动缩影。
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医保待遇也稳步提升。职工医保年度最高报销限额提高至50万元,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支付限额提升至320元。青山区居民刘大姐患有糖尿病,经常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买药。“现在门诊报销额度提高了,自己花不了几个钱,负担轻多了。”她欣慰地说。
政策阳光向困难群体倾斜。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四类群体实行分类资助参保,实现100%全额资助,牢牢守住了防止因病返贫的保障底线。此外,高血压、糖尿病“两病”用药保障范围持续扩大,三孩生育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支付,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深化改革
激活“三医”联动新动能

医保改革步入深水区,关键在于打好组合拳。包头全面完成DIP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全市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病种覆盖率达100%。全市14家三级医院通过DIP改革推动医疗成本精细化管控,患者次均费用下降约8%,实现了医院提质与患者减负的双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包付费、日间手术医保支付等改革也相继落地,有效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同步稳健推进。“十四五”期间,动态调整项目价格678项,新增“骨搬移术”等23项医疗服务项目,推动医疗技术迭代与可及性提升。一位在第四医院接受骨搬移治疗的患者感慨:“这项技术不仅保住了我的腿,更因为纳入医保,大大减轻了我的经济压力。”
在药品和耗材领域,集采实现常态化,累计执行28个批次1315种药品、59类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过半。常用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后每片不到一毛钱,长期服用的患者一年能省下近500元,真正实现了减负惠民。
智慧监管
提升服务守护“救命钱”

国药北方医院设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
智慧赋能正让医保服务变得触手可及。“以前报销要跑好几个窗口,现在在医院就能一站式办结!”在内蒙古包钢医院,新手爸爸梁先生为孩子办好新生儿参保和生育津贴申领,全程不到二十分钟。包头率先在全区实现新生儿参保、生育报销等事项一站式集成办理,28项医保服务全部“上线”,全市建成337个基层医保站点,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也已全面推开,10种门诊慢特病实现全国直接结算。退休后在北京随子女居住的赵阿姨,因冠心病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出院后直接结算。“再也不用垫钱跑回报销了,真是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大难题。”她感慨道。目前,全市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已达98.5%,“智慧医保”正让市民就医购药更省心、更快捷。
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保基金的安全防线也同步筑牢。智能监管系统与反欺诈大数据模型的协同应用,为医保基金装上了“电子眼”和“分析脑”。系统曾精准发现某定点药店存在“药品追溯码重复结算”的违规行为,医保部门依法追回违规基金并处以2.3倍行政罚款。目前,全市医保系统持证执法人员已达125人,推动基金监管从“以协议管理为主”向“协议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转变,坚决守好人民群众的“保命钱”。2024年,医保基金总收入55.17亿元,总支出53.46亿元,累计结余63.57亿元,运行平稳可持续。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回望“十四五”,春风化雨,民生答卷温暖厚重;展望“十五五”,步履铿锵,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三医”协同治理,推动医保服务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为包头市民筑起更加坚实可靠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