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寒意已显。在微冷的天气中,总有一股暖流温暖着城市的大街小巷。今日起开设《城间暖流》专栏,将镜头聚焦街头巷尾那些看似微小却闪光的瞬间。从民生保障到人文温情,从坚守身影到凡人微光,这些藏于城间的温暖故事,饱含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温度。这些故事终将汇聚成流淌于城间的暖流,微光成炬照亮全城。
随着近日气温骤降,包头街头已感到明显的寒意。然而,一股由民政系统织就的暖流,正悄然在这座城市流淌,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身影。

不久前,包头市救助站接到一个特殊的求助:一名54岁的流浪人员蒋某,因突发心脏病被西水泉派出所民警紧急送医。在包钢三医院得到及时救治后病情逐渐平稳,但还需要回到家乡四川绵阳继续治疗和安置。没有亲人、常年靠捡废品为生的他,终于等来了生命中一次温暖的转机——有人愿意陪他,跨越千里,送他回家。
考虑到蒋某需要全程吸氧,身体仍很虚弱,不便长途颠簸,救助站迅速组建起一支由4名工作人员和1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护送小队,开启了一场“不停歇”的温暖旅程。出发前,他们细心备好药品、食物和饮用水,仔细检查车辆;医护人员也再次评估蒋某的身体,带上充足的急救设备和氧气,只为确保这一路,他能够平安顺利回家。
10月14日,护送车从医院缓缓出发,一路向南,穿越黄土高原与秦岭。漫长的路途中,司机谨慎驾驶,医护人员时刻关注着他的心跳与呼吸,工作人员则轮流陪在他身边,轻声安抚,耐心照顾,也听他断断续续讲起从前:“在工地做过工,后来病了,身边也没个人……就这么漂着,真没想到,还有人愿意送我回家。”说到这儿,蒋某忍不住红了眼眶。
经过近20个小时、1800多公里的奔波,次日凌晨四点,车辆终于平安抵达绵阳市救助站。两地工作人员仔细交接了材料,实现了无缝对接。“我们已经联系好医院继续治疗,后续会根据他的情况妥善安置。”绵阳方面的工作人员说。而当蒋某再次看到故乡的夜色,他紧紧握住包头工作人员的手,声音哽咽:“谢谢你们……这么远送我回来,我终于有‘家’可回了。”

与此同时,在包头街头,一家家福彩“爱心驿站”正成为户外劳动者的避风港。
中午时分,环卫工人王大姐推开幸福南路一家福彩站点的大门,从怀里掏出饭盒放进微波炉。“叮”的一声后,热腾腾的饭菜香弥漫开来。“夏天能乘荫凉,冬天能暖暖身,这里真能感受到爱!”她边说边接满热水,在休息区坐下给手机充电。
这看似普通的福利彩票销售点,却多出了微波炉、饮水机、医药箱、充电器等暖心配置。站点工作人员小李不仅是销售员,更是“公益讲解员”,闲暇时会为休息的户外工作者讲解福彩公益金的用途。
这些故事背后,是一张温暖的民生保障网。从公安民警的街头救助,到医院的及时救治,从救助站的跨省护送,到福彩站点的日常关怀,包头民政系统通过部门联动、资源整合,让救助工作实现了从“应急响应”到“日常守护”的全覆盖。
“爱心驿站不仅服务户外劳动者,还是救助工作的前哨站。”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站点一旦发现需要帮助的流浪人员,便会立即启动救助流程。
深秋已至,但包头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续写。在这座北方工业城市的平凡每一天里,民政部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城市的温度,不在于气温的高低,而在于如何对待最需要帮助的人。一条条生命线、一个个暖心站,正串联起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暖阳。
(策划:张建芳,周旭;文/记者:李硕)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