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系统谋划下,市城管局把再生水利用作为破解资源性缺水、支撑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统筹推进“源头治污—再生提标—体系输配—多元利用—机制创新”全链条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包头模式”,全市再生水利用率突破50%,在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双试点”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为沿黄城市节水治水提供了“包头样板”。 因地制宜破解缺水难题 包头市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重工业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自治区的13%。缺水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包头市的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节水行动部署,把再生水利用作为破解缺水瓶颈、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自2022年入选国家再生水“双试点”以来,包头市围绕再生水“能产、可供、便用”,系统推进全链条治污、体系化输配、多领域利用,探索出沿黄城市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新路子。 全链条治污让“污水”变“清水” 包头市坚持源头治理与系统提升并重,全面提升污水处理与再生能力。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落实资金20.42亿元,实施16项重点工程,全市共有生活污水再生水厂9座,综合处理能力达54.75万立方米/日,再生水供水能力36.6万立方米/日。 (改造后的万水泉再生水厂) (改造后的南郊污水厂) 通过严格排水许可管理和源头控污机制,全市共核发排水许可证845件,其中重点工业企业由包头市城管局管理,采用行政许可排水,保证排水水质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2024年全市污水处理量达1.45亿立方米,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全部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体系化输配让“清水”转“活水” 为打通再生水输配“最后一公里”,包头市加快完善管网体系,累计建成再生水管网323公里,形成主城区环状管网供水格局。通过分质供水、差别化定价等机制,实现“优质优价、量大从优”。目前,全市已构建高新—九原—昆都仑、青山—石拐、东河三个再生水供水片区,形成覆盖主城区的再生水供给体系。2024年再生水利用量达5442.5万立方米,较“十四五”初期增长72.6%。 多领域应用让“活水”变“好水” 包头市持续拓展再生水利用场景,推动再生水在工业、市政、生态等领域高效替代。 在工业领域,再生水已成为重点行业的“第二水源”。东方希望包头铝业、晶澳太阳能、弘元新材料等企业年使用再生水超过2000万立方米,仅东方希望一户企业年节约成本超6000万元。2024年,全市工业再生水利用量达3947.86万立方米,占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量的三分之二。 (东方希望包头铝业全面替换使用再生水) 在市政领域,三分之二的市辖区已实现环卫作业用水再生化,道路冲洗、园林绿化全面使用再生水。赛罕塔拉、森林公园、迎宾公园实现再生水100%替代。2024年市政杂用节约生活用水581.1万吨,相当于全市居民46天用水量。 (环卫工人使用再生水冲洗道路) (森林公园再生水100%替代) 在生态领域,二道沙河、四道沙河等重点河段实施人工湿地净化与生态补水工程,2024年补水量达1062.09万立方米,预计2025年将达到4300万立方米,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包头段8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尾闾工程入河排污口在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中,被生态环境部作为自治区唯一正面典型案例向全国发布。 (二道沙河生态补水) 打造沿黄城市节水治水新样板 目前,包头市再生水主要供应29家工业企业和17家园林绿化用户,形成“多厂供水、全市联网、分区使用”的格局,年再生水利用量突破55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