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包头稀土研究院新建5000吨稀土功能助剂中试生产线建成并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正式运行一触即发。
“这条中试生产线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投产,突破了产业化技术装备瓶颈,实现了实验室样品到市场产品的跨越。经国家权威部门鉴定,产品质量领先于国内和国际水平。”项目负责人、北方稀土瑞泓包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鸿璋说。
步入新建成的中试生产线现场,没有传统化工园区的喧嚣,却处处涌动着“静默生产力”,高度自动化系统如同无形的指挥棒,精准调度着从原料精量投放到最终产品分装的全过程。中央控制室内,操作人员通过高清屏幕,实时追踪全产线的运行状况。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条全自动化智能稀土功能助剂中试生产线,可生产稀土热稳定剂、稀土阻燃剂和聚乳酸改性高分子专用料及制品等,生产全流程操作不超过5人,日产量可达20吨。该产线还建立了严密的品质追踪链,从原料入库的“第一道关”到成品包装的“最后一环”,生产数据全程可追溯。智能预警系统能够提前识别流程中的细微偏差,确保生产平稳、高效。
曹鸿璋指着一袋刚下线的稀土功能助剂介绍,这些粉状物质看似不起眼,但有着非常好的耐热和阻燃特质,以它们作为填充物的隔热阻燃产品,已被大量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上,市场前景广阔。
据了解,该项目是包头稀土研究院精准把握政策机遇,推动稀土下游材料及应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延伸稀土应用产业链,更加高效地将包钢集团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稀土应用产业上下游协同联动发展优势,加快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包钢集团当好“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主力军赋能添力。
加速建设“两个稀土基地”,包头不仅有包钢集团、北方稀土,数据显示,全市稀土企业数量增长超50%,达270家。“十四五”期间,新材料产值净增六成以上,包头成为国内首个稀土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地区。
为了让稀土原材料华丽变身新材料,我市建成全球最大的10万吨级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冶炼分离产能占全国的近六成。包头已形成稀土应用配套的全产业链,稀土磁性材料、抛光材料、催化助剂材料、储氢材料产能达到近3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点“土”成金,包头拥有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稀土行业中心”“国家标准验证点(稀土材料)”正式获批,“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进入优化重组序列,参与共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复核,“稀土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提交重新认定报告,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杭州分院加速成长壮大。
“十四五”期间,包头稀土研究院累计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7项、省级项目76项,连续两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标杆企业。通过技术许可、转让等多种方式,开展十余项成果转化,其中8项已转化落地,直接收益超1300万元;持续加大自主转化力度,实现钕铁硼、金属镱靶材、稀土金属及合金、储氢合金、稀土耐热剂、稀土阻燃剂及光修饰粉等中试产品累计实现收入1.3亿元。研究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5104万元。
放眼未来
创新和绿色发展正汇聚磅礴动力
助推包头稀土
从“世界级储量”加速迈向“世界级产业”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健)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